星期三, 8月 24, 2011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記者張仟又/桃園報導】由中原大學電子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耀仁 ... 張耀仁在五年前獲得國科會計畫委託,進行助人科技研究工作,

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 ... 舉個例子來說,當在與精障者相處的過程中,如何與他們溝通就是一門 ...



星期一, 8月 15, 2011

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或接受他們服務

閱讀王增勇老師的文章,他提到1965年美國通過老人福利法(
Older American’s Act),被譽為老人福利的里程碑,十四年後美國社會學者Carol Estes(Estes, 1979)發表「老化集團」(Aging Enterprise)一書,抨擊老人福利法實施後,已然形成一個以老人為生的龐大集團,以專業、學術研究、與服務提供業者三者交互建構而成的利益共生體,成為老人福利法下最大的受益者,而這個集團口口宣稱矢志服務的老人則淪為「被管理與噤聲的對象」

我們實驗室從事精障科技研究超過五年,不少學生因而畢業甚至出國獲獎,有的學生研一就發表了論文,等著畢業,有的專題生因而甄試國立研究所或本校成功,老師本身也因從事研究升等。這些其實都很好,不過別忘了我們的初衷是為精障者服務,讓他們有機會因我們提出的科技,提升生活品質,重拾工作機會,找回生命尊嚴。從上述美國的例子,我們必須小心身為學術研究者可能變成既得利益者,表面上從事精障研究,從而提出畢業論文,試問內心是否真正願意貼近精障者,用心解決他們的問題? 到底是為精障服務,還是精障在服務,值得每位同學時時深切反思。

最近我很高興看到有同學不問論文題目,也不在乎做的已是發表過的科技,自發專注協助精障者/特教學生在場域如何活用這些科技,協助服務者與精障者/特教學生排除遭遇的技術困難,這樣的精神,是我們實驗室最珍貴的。


星期五, 8月 12, 2011

人生的動詞是 play

上個月與家人到南部出遊,入住一家旅館,大廳正好擺著一架鋼琴,想起以前在美國和歐洲的日子,很多旅館都會在迎賓大廳擺著一架鋼琴,有些旅人會隨興上去彈奏,整個空間驟然響起樂音,竟能如微風般撫平旅途中疲憊的心情。

我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吳伯厚先生,常常提醒我們,音樂的動詞是 play,也就是"玩",不是"吹"(雙簧管)也不是"拉"(大提琴)。那種像"玩"一般的自在,隨興的元素,常常是再現前人音樂創作時不可或缺的。我很少到國家劇院聽古典音樂,除了不敢恭維那些拍得只有天上有的沙龍照,也不太想浸潤在那種用盡力氣揣摩的音符。在美國留學居住那幾年時間,有時參加友人的聚會,主人的小女孩會彈奏家中的舊鋼琴以娛賓客,歡歡喜喜的輕彈,有點漫不經心的自在,偶而彈酸(sour)幾個音也無須重來,頓時客廳氛圍變得不一樣,心情放鬆了,賓主間的拘束也打開了,這是正襟危坐在音樂廳裡面也無法得到的享受。

昨天剛從慢味優閒的台東回來,到了松山一下飛機,馬上是另一個世界,捷運,高鐵,四周是精心穿著的人們,對照著我的草帽,短褲,和腳上的園丁膠鞋。競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想到當今的孩子要考上建中北一女,基測只能錯一兩題,甚麼時候才能夠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們,讓他們不只看到小心翼翼不出錯的神奇,也能體驗屢敗屢戰的勇氣,知道其實只要不放棄,錯有什麼關係。這時,心裡面又回憶起多年以前去作客主人家中的小女孩正在 play 鋼琴,不只她很幸福,我們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