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1, 2012

十年後的身心障礙科技是甚麼

請大家一起來想十年後的身心障礙科技是甚麼

? 腦波介面 (不需體感,不需觸控)
? 擴增實境 (Google 眼鏡只是想像的起點)
? 情緒感知科技 (協助自閉症)
? 表情辨識科技 (協助自閉症)
? 認知障礙輔助科技 (失智對策)
? 注意力科技 (克服過動行為)
? 文字/口語轉換科技
? 中風復健科技
? 遊戲輔具

如果你從未曾想過十年後會是甚麼
那你如何確定現在的努力是值得的

星期一, 8月 20, 2012

單車環島返家


環島結束,8/18晚上(第九天)回到中壢(夥伴他們也平安返抵了),因為中部下大雨和臨時一些事情,第九天從台中到中壢這段行程改搭鐵路。我太太說我變型男了,她要我也立刻買一台腳踏車給她。

用雙腳行過台灣一回,東北角壯闊卻也被過度開發的海岸,花東美麗到令人午夜夢迴的碧藍海水,雲嘉南一望無際的翠綠水田,中彰早以工業化的鄉間,有無數的感動與踏實。

我岳父今年年滿80了,看到我年近半百還能完成環島,一臉黝黑,自己卻白內障日益加重,一生為家辛勞,從未想過環島,竟也羨慕起我來了。沿途看到不少看護陪伴坐輪椅的老中年人,想到自己還能用均速25~35公里的速度巡航,對照兩年前臥病在床半年有餘,就覺得...幸福。

一周前行經花蓮鹽寮,住在一家海邊民宿
臨走時在guest book 寫了以下,也和各位分享

1. 一生至少實現一件夢想
2. 自己能更健康 (尤其中年以後)
3. 與家人多一些時間相處

ps 沿途停靠點
中壢出發 1. 金山 2. 宜蘭市 3. 鹽寮(住海邊) 4. 長濱(真柄老舍) 5. 知本(林道客棧) 6. 高雄市 7. 嘉義市 8. 台中市 9. 中壢 Home Sweet Home

第一次當顧問就上手

學生志工今天要去輔導北市一家非營利組織規劃網站,老師提供過去在業界和公部門當顧問的經驗做為參考

第一次當顧問就上手
1. 準備好書面資料 (表示你有先做功課)
2. 蒐集足夠參考案例 (成功與失敗案例)
3. 洞悉業界標竿 (精準點出成功關鍵指標)
4. 攜帶多一點道具 (筆電,iPad,新潮組件等,表示你善用專業工具,講求效率)
5. 談吐有禮,懂得傾聽
6. 現場展示 (系統雛形,他山之石都可以)
7. 勤作筆記 (表示你有在聽)
8. 服裝合宜 (業界多為西裝套裝,學生以稍為正式服裝為原則,鞋子要乾淨)
9. 不使用過多專有名詞,但也不要完全不使用
10. 充滿自信

星期六, 6月 23, 2012

教育無他 發揮天賦 就是成功

期末考剛剛結束,學生被考(烤)得七葷八素,叫苦連天。即使在國外,一樣有考試,一樣有評量。丹麥不評比學生,那是小學階段,我沒有聽說大學生是不用評量學習成效的。其實考試只是多元評量的方式之一,並非評量學習成效的唯一方式。況且有些課程不適合考試,例如服務學習,工程倫理。無論是哪種評量方式,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學習參考,藉以調整學習風格,協助找出天賦興趣,不在分出孰優孰劣,如果有人認為分數高就是菁英,就是優秀人才,那就與事實相去甚遠,美國曾做過企業領導人與大學畢業成績的關係,結果發現兩者並沒有統計上的相關性,大學時代成績低飛通過的CEO並不比榮譽畢業的CEO在事業上更有成就。同樣的,在台灣很多不適應學校考試制度的人,在事業或人生依舊大放異彩。很多台灣人喜歡用分數斷定小孩高下,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我想問題關鍵不在於評量這件事,如果因為評量不完美,有考試就難免有作弊,因此乾脆捨去一切評量,那就因噎廢食了。當然,評量技術的確可以再改善,例如台灣習慣用分數表達評量結果,我覺得太瑣碎了,基本上國外常用的ABCDF就夠了,差三五分其實跟本在誤差範圍內。

每人天賦不同,的確,教育就是基於尊重每人不同天賦,只要個人天賦得以發揮,就是成功。這也是為何評量不宜過於單一化,譬如只用考試一種方法。有的人口才好,有的人文字表達能力好,有的人數理強,有的人分析能力好。因此在評量學生時,最好能以多元評量進行,例如不善考試的,可以讓她以做計劃替代,或是考慮上台簡報,避免從頭到尾都在考試。

我們必須了解,學習評量只是給學生的一個參考,有其天生的局限性。很多東西無法由教授進行評量,例如社團參與,溝通表達,領導能力,享受生命,愛情觀,忠誠度,終生學習,這些都是課堂不易學到,但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學位文憑。更多的學習是在課堂外的,希望學生,家長,老師,企業主都不要太過分重視分數,搞得大家緊張兮兮的,這樣不僅扭曲學習的價值,對我們下一代也不會有幫助。

星期五, 5月 18, 2012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這些年服務學習教我的事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教我的事: 學習慢下來,一次做一件事,即使只是改變一個小地方,也懂得感恩。 學習穩下來,在學生群中看見個體,一次只改變一個學生。

星期三, 5月 02, 2012

美國服務學習年會 張耀仁老師代表出席

學校首頁報導全文

長期帶領學生投入身心障礙者科技服務的本校電子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張耀仁,於今年四月以教育部國家型智慧生活計畫共同主持人的身分,代表台灣出席 第23屆美國服務學習年會;同時,也以本校長期推動服務學習之主題發表專題演講;張老師五年來致力於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的成果,被大會選為年度範例,在展 演會場與現場人士直接互動交流,獲得熱烈迴響。
今年4月11日至14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市舉辦的美國服務學習年會,有來自全世界 20個國家、1800位來賓參加,這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服務學習國際會議,與會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學校管理者、專業人士、非營利組織人員等,其中年輕人超 過半數,會議內容有150個不同的研討會,數十個服務學習showcase,以及由非營利組織和贊助商提供的展示攤位,場面盛大。
張 耀仁老師由教育部奉派出席本次會議,同時也是代表國家型智慧生活計畫共同主持人。他表示,教育部國家型智慧生活計畫強調「行動導向/問題解決導向學習方 法」,在基於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透過參與公眾服務行動,讓學生切身體驗並拓展「從做中學」的學習經驗。...

星期六, 4月 28, 2012

客串說故事 最樂孩子王


剛從美國回來隔天(4/16),到社區親子繪本共讀聚會講故事,念繪本給小朋友們聽,小孩子們聽海獺小寶貝回大海的家,有的聽得出神,有的聽得笑哈哈,大人們也樂在其中。 我唸的繪本海獺小寶貝(Seababy,暫譯),是在美國剛出版的書,學齡前的小孩不識字,無論繪本是哪個國家文字,只要有大人唸,小孩子都可以享受。好的故事自有它的吸引力,大人不用擔心念得好不好,只要帶著熱情,輕鬆念出來,就可以讓這些圖片帶領小孩子馳騁無邊的想像力。

星期六, 4月 21, 2012

參加台灣職能治療學術年會

4/21應台灣職能治療學術年會邀請作專題演講,題目為:輔助科技與服務學習。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席非電機資訊類的學術研討會,在年會上受到熱烈招待,我和兩位研究生是現場唯三不是職能治療背景的,可是她們就像我們在非營利組織遇過那些職能治療師一樣,大多專業豐富又熱情。職能治療師協助病人或身心障礙者復健或職業重建,但似乎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肯定,就像醫院護士辛苦照顧住院病患其實很偉大,但是光環都跑去醫師那裡去了。我們的觀念是不是要改變一下!


2012第12屆職能治療學術研討會
地點:臺灣大學公衛大樓(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2樓)
時間:民國101年4月21日上午9點至下午6點
主辦單位: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
協辦單位:臺灣職能治療學會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
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系學會

中原與微軟行公益 翻新電腦再利用

負責執行「翻新電腦再利用計畫」的中原大學電算中心主任張耀仁,長年參與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活動,在他與學生的努力下,一年可動員200人次,翻修約300台二手電腦供NPO使用。張耀仁主任表示,「台灣NPO對電腦的需求相當大,過去只靠有回收意識的個人捐贈舊電腦,數量相當有限,所以申請二手再生電腦的NPO不曉得等多久才會有電腦用。現在,在微軟挺身號召下,結合開拓文教基金會,在企業大規模捐贈機制啟動以後,我相信NPO的數位包容一定會加快實現!」同時,張耀仁主任也期盼學子能多利用服務學習的機會,貢獻所學與專長,協助公益服務產生更大的動能!

學校首頁報導全文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參與未來現在就可以開始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參與未來現在就可以開始: 從美國服務學習年會回來,最大的文化震撼,不是Mall of America, MLB 棒球賽,而是看到小學到高中學生的服務學習佔了絕大多數。無論是上台分享,或是案例展示,都可以看到K-12(幼稚園到十二年級)才是服務學習的黃金年齡。 我看到兩個有趣的青少年主題 Doing go...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領袖從服務中養成

電子領域服務學習: 領袖從服務中養成: 這次從美國開會回來,更加確定老美對青年領袖的定義就是從事服務學習志工的青年學生。在台灣,青年學子對服務學習普遍陌生,未來如果想要在世界各種舞台展現台灣,這塊土地得先培養更多青年領袖。 年輕人學習辯論技巧,鍛鍊文筆都很好,但這些是技術層次的,生涯應該還有更高層的目標。大學生不能...

星期一, 4月 02, 2012

暫時有能的人

過去五年來改行研究身心障礙科技,和社工們一起做工作提示,走失預防,室內導航各式行動載具。結果發現我們自己也常中年失憶,忘東忘西,找不到路,笑說這些科技我們乾脆自己先用好了。

英文有個名詞 Temporarily Able-Bodied (暫時有能的人),大意是說我們遲早會失去身體某些功能,可能有的人天生就沒有,有的人後天才失去,時間早晚而已。一方面可用來提醒珍惜自己,愛惜生命,另一方面身心障礙倡議者也用這個詞,提醒我們無論此刻身心是否具有障礙,我們都是一國的。

--
http://disabledfeminists.com/2010/02/03/guest-post-temporarily-able-bodied-useful-but-not-always-true/

星期日, 4月 01, 2012

珍惜共同記憶

中原大學維澈樓興建之初,花了350萬遷移十棵老樟樹,遷移前還在這排大樹前舉行星光音樂會,請許多老校友回來做最後一次注視,因為大樹以後雖在,但是已經在另個角落了。這些樹有老校友們久遠的大學回憶,57年前,中原大學只有一棟木製懷恩樓,四週一片水田,這十棵大樟樹就是當時學生們的燈塔,從老遠處就知道學校到了。這十棵大樹,是很多老校友的共同記憶,這十棵大樹,對他們來說等同中原大學。
新大樓落成前,基於一樣的理由,學校選擇不拆除M型舊校門,而是花費了700萬遷移她,保存她。對於很多老中原人,不必講什麼,不必寫什麼,只要看到這個M形門,封存久遠的中原記憶就回來了。遷移這座門時,工程極為用心,可比溫柔對待,深怕一不小心斷裂,就會有很多中原人不捨。
今天看到台北市政府這麼粗暴的拆除文林苑,內心感慨萬分,要建構一段共同歷史記憶何其不易啊,拆掉他卻如此輕易。哀民主之死,因為民主不是只有多數決,更重要的是尊重少數,平等對話。

專業為誰服務

最近一位我17年前教的學生,回來跟我說服務精神太重要了,她的公司有些人早就可以退休了,銀行裡的存款十輩子也花不完,他們已經不求物質報酬,只是因為看見台灣產業日漸駛近湍急危險的洪流,希望還有機會做點事。我想這就是一種服務的精神。
前天學校請我寫一段關於服務學習的想法,一開始我是從理念下筆,想寫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後來想到57年前刻在懷恩樓牆上的創校精神,我突然覺得,這不只是理念,而是信念。我不知道當今會有多少學生認同,我可以理解背負那麼多的就學貸款,畢業後找到穩定工作的絕對重要性,或許談服務,總是有那麼一點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永遠不會做了。年輕時埋下服務的種子,有朝一日就會發芽的。
---
服務學習活動的信念與理念
我們體認到服務學習是一種行動式的學習策略,從場域應用,田野參與到服務設計,學生反思(reflection)從這些行動中領略的意義,服務不再被定位成一種課外活動,因為經過反思,服務正式被放入學習迴路中,服務不但不會消耗學生學習專業的精力,反而與學習彼此獲得能量,互相生生不息而壯大。
中原大學以全人教育,生命關懷,服務學習作為立校核心教育原則。中原多年來,結合關懷社區,致力專業養成的服務學習活動,一直是校園核心文化的推進動力。我們深信,大學裡面的專業養成,不只是為了學生未來生涯的發展,更是為了養成日後服務大我的能力。

星期五, 3月 30, 2012

從手機看設計,藝術,美學

iPhone 並沒有使用時尚元素,他完全使用經典造型(方形機體,圓形按鈕,極簡設計)。iPhone不是流行,古典主義是沒有時間軸線的,與時尚無關,而是一種個人(賈博司)偏好。比較htc, samsung, apple, 真正的時尚設計是sony,你看experia arc s跟 experia s的外部form factor造型與軟體界面設計,完全跟古典主義切割,重新開啟手機與時尚兩者之間的對話。

提到iPhone,當然離不開設計。嚴格來說,設計並非藝術。設計是為了功用,講究目的性。藝術當然不是這樣,藝術是人文,是較為深層,屬於心的,說手機是藝術,我相信大多藝術家是無法同意的,但很多藝術家欣賞iPhone設計,我當然不意外。所以,手機與藝術關係不大,應算是一種工業設計,不過好的設計當然是貼近美學的。

當功用已經被實現,好比肚子吃飽已不是問題了,接下來當然會想去講究美食,美學於是進入制高點。至於工程師是不是應該必修美學,我想選修就好吧,因為每個人天份都不同,值得鼓勵,難以要求。何況像手機這種產品設計是跨領域團隊合作的,除非整個團隊同質性太高,否則並沒有工程師必須具備美學與藝術訓練的問題,因為團隊裡面早有美學與設計人才,工程師真正需要的是聆聽,溝通與對話能力,否則難道也要反過來請設計總監念電磁學和電路設計嗎?

星期一, 3月 12, 2012

全面研發乾淨再生能源

德國在去年福島核能事件後三個星期,關閉了全國17個核電廠其中七座,並沒有發生停電或任何供電不穩的情況。
德國已經提出規劃,更加全面研發乾淨再生能源,除了在2022年以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並且預計在四十年內,以太陽能,風能,生質,水力,地熱作為所有發電來源。
台灣繼續堅持發展核能的政策,其實不只不永續,會讓能源供應更加依賴美國,也阻礙本土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1980年代,李國鼎政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立下基礎,以火車頭帶動過去30年來的經濟發展,現在這個火車頭引擎已經沒剩多少力,老本吃的差不多了。台灣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研發工作機會也逐年下降,我們需要有未來前景的新產業,支撐台灣下個三十年。

星期四, 3月 01, 2012

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

自從iPhone出現以後,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也就是只要蘋果笑了,台灣就綠了。反而台灣人印象不怎麼好的微軟,只要微軟笑了,台灣也就笑了。蘋果的供應鏈在中國,韓國,日本,日本提供關鍵技術,韓國提供關鍵零件(三星的CPU,記憶體,LG的螢幕),中國的鴻海負責組裝,觸控螢幕和鏡頭雖也是台商在大陸的傑作,只可惜總產值偏低,基本上對台灣實質薪資貢獻甚小,不過因為依照新的GDP算法,雖然鴻海,大立光,TPK都在大陸生產,營收卻都可以計入台灣,所以造成GDP還可以看,但是薪資卻很難看的窘境。
蘋果大賣的結果,加上三星佔有率變為世界第一,HTC很受傷,使得HTC無法在台灣進一步擴大研發團隊,甚至開始史無前例的研發部門裁員。因此,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很諷刺的是,台灣人那麼愛蘋果,但是蘋果並不愛台灣。

Google推出Android,由於Android主要是用來攻佔使用者眼球市場的,同時正面重擊蘋果,不想讓蘋果太如意,並非用來直接營利。Google並沒有全心全意再推,繼續把主戰場放在Web,所以戰略上是靠三星打歌,Sony, HTC次之,其他玩Android的廠商,下場並不好。所以台灣人雖愛Google,但Google卻沒有相對那麼挺台灣,難怪前陣子,宏碁施老出來說話了,不過在商言商,Google會聽才怪。

三星對台灣當然是一個威脅,同樣價格,人家規格優,因為三星口袋深,政府又有外銷補貼,先搶市佔率,獲利自然起來。現在三星幾款有AMOLED的手機,應該是虧本賣,但可以賺到品牌與形象,這是無形的公司資產,再加上以母雞帶小雞,護航中低階手機以機海獲利,如今又把HTC逼到牆角,未來獲利更是可期,加上韓幣貶值三成,台幣卻升值,相較之下,韓國降低了可觀的生產成本,對韓國出口當然是利多,今年很可能是 the year of samsung。

最後是微軟,台灣人似乎不那麼喜歡,或許是以前社會觀感不好,不過每次無論推出Vista/Win7,或是XPE配ATOM玩小筆電,台灣的雙A都能沾到不少好處。最近Nokia投靠微軟希望挽回頹勢,策略很正確,我認為這是no-brain decision(不用動腦筋就可以做的正確決定),趨於下風的Nokia和不再引領風騷的微軟,當然要聯手抗敵,還在那邊想起當年,就太不切實際了。那麼HTC, 雙A一B,是不是也該好好想想?

星期二, 2月 28, 2012

來自場域的挑戰與回應

近年來與學生進入身心障礙場域,進行輔助科技研究,結果常發生身障者需要的和我們當初想的不同,行動研究的特色就是不斷修正,發掘真相。所以恕我直說,發生這種情況不能算是打擊。

甚至有時候,我們連問題都問錯了,以為精障者在庇護工場會忘了找錢,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找錯錢。這也很好,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原來那樣。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力協助他們,但是我們及時修正原來命題,也沒有強迫他們接受。所以這樣也是有收獲啊,至少找到真相,如果你沒有進入場域,你不會知道這點。

行動研究與傳統研究不同,傳統研究只要發現與預設理論不同,就會放棄理論,說這是研究限制,而命題是從不改變的。行動研究雖有假設,但是必須隨著進入場域發現的事實,不斷改變你的假設,不斷的驗證,所以過程是螺旋前進的,並非不進則退。

輔具如果不適用,就是不適用,不可能勉強的,勉強的下場,是我們看到全世界輔具拋棄率高達95%,我們當然不希望辛苦研發出來的輔具被拋棄。所以你必須有足夠的韌性與耐心,願意不斷修正你的命題,不斷修正你的方案,直到使用者可以接受,而不是去限制使用者該怎麼動怎麼做。

我們每年舉辦身心障礙體驗營,就是想製造機會,給大家一個平台,近距離去了解身障者,與他們自然相處,你才會看到真正的問題,減少錯誤的預設。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因為害怕錯誤,那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成功總是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的,這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與參與者平等看待,真心相處,這是做人基本道理,無論你做不做研究,都該如此。有些研究生,做完實驗,馬上走人,身障者受傷很深,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我不同意做白工的說法,你只要努力過,一定學到東西,或許這次只是學到教訓,但下次你學到的經驗可能就會派上用場。賈博斯說過,你所經歷的,或許當下不以為意,甚至不以為然,但是到最後這些點點滴滴都會連接起來,成就那時候的你,賈博斯就是最好的寫照,他曾經是嬉皮,也到過印度打混,不過這些經歷都變成他後來設計理念的一部分。

我覺得要激發真正的創造力,唯有歷經真實的體驗,以及內心的感動,光是書本是無法創造體驗與感動的。如果你有一天能夠重新看待你的遇到的挫折,遭受的打擊,反而學到經驗,當下沒有立刻一炮而紅,是因為你以後要成就更大更高,如果你真的經驗過感動過。

星期一, 2月 27, 2012

企業的思維可以加快節能減碳腳步



(圖片來源 Wikipedia, cc版權)

上星期丹麥格蘭富公司總經理來學校,才知道光是幫浦就用掉全世界15%的能源,由於格蘭富生產的幫浦佔有率第一,他們公司發現只要能將他們生產的幫浦省電20%,全世界就可以減少1%能源消耗。難怪他們訂了每年減少5%碳足跡的目標,做不到的話,總經理的年終獎金就飛了。這可是玩真的,老總也只好每天都在想如何節能減碳啊。

星期日, 2月 26, 2012

非營利組織的未來

前一陣子和陽光基金會的社福界老前輩談非營利組織的未來,隨著社會發展M型化,這幾年NGO募款變得困難,2008金融海嘯那年全台灣捐款降了七成,未來能夠捐款的大眾將會持續變少,捐款金額也會日益下降。因此,NGO一方面可能要去思考如何直接和大企業合作,喜憨兒和天使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另一方面,NGO可能要思考如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你我只要活著就會和NGO發生關係, 因為民眾其實要過得很辛苦, 如何讓NGO不需依賴民眾額外捐出的善款,陽光洗車中心,心路加油站/乾洗店就是很好的實例,打破NGO是接受社會服務的概念,NGO也可以回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服務大眾,並賴以為生,可以說是走向社會企業的樣態吧。

其實那位前輩跟我都理解鎮中小型社福機構也面臨類似"中小企業"的困境。當時我們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看不到政府會發生多大作用,一來政府財力每況愈下,自身難保,而台灣非營利組織有13萬家,僧多米少,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不太可能得到政府實質有效的幫助,正如台灣120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幾乎從來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缺點是很多中小企業陣亡,好處是存活下來的都練就一身功力。一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燒完,熱情燒完,於是開始自我調整,學習跟政府用一樣的語言,慢慢變得每天擔心不一定是個案,而是下個政府方案補助能否拿到,否則職工人員要走,個案也會變少。另一方面,哪些依舊懷著理想,小而美的機構,雖有優異的職工,熱情的志工,但目前還是多需要政府補助,否則因為庇護工場營利艱困,常常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這樣的機構還是少數。所以長期來說,靠政府不是長久之計,民眾的想法要改變,願意去使用非營利組織的生活服務(加油,乾洗,餐飲...),在生活中支持非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也必須提升,我夢想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的咖啡廳做得比星巴克還好,還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