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小孩的研究中,我們通常不會用太多的統計, 而是用單一個案研究法。 不用統計的原因是因為統計學假設母體有一種分布特性, 例如常態分佈就是一種,變異性是有範圍的, 所以我們不必檢驗所有的樣本,就可以知道整個樣本的特性, 例如一萬個產品只要檢驗其中十個就知道良率有多少, 這是統計學厲害的地方。
那為什麼特殊小孩通常不能使用統計方法呢?
1. 樣本太少:我們很難大量找到特殊小孩, 例如一個小學特教班以現行法規最多只有十位小孩。
2. 變異太高:每個小孩都有其獨特性,同樣是自閉症, 可是行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用統計方法驗證了一種方法有效, 未必能夠衍伸應用到其他的小孩。
以藥物上市來說,通常需要經過十萬個病人以上的臨床測試, 統計學在這種地方就非常好用,因為樣本數多, 同一種疾病有類似的徵狀(例如高血壓患者), 因此如果一種藥對高血壓病人A有效, 那對同樣高血壓病人B統計上也應該是有效的, 當然這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有一定的機率可能沒效。
統計方法是巨觀的,通常不看個體,只對群體特性有興趣, 例如統計學有興趣看的是一個藥品的治癒率有多高(例如90%) 但是不太注意單一病人的復原情況。單一個案研究法剛好相法, 不存在所謂的群體,反而對個體的行為比較有興趣, 例如當我們用機器人來改善自閉症小孩的社交行為, 我們會觀察參與的個案中每個人行為在介入過程中發生的行為改變, 注意個別參與者的細微變化,以及周遭關係人(父母,照護者, 老師)對科技介入方法的評價與接受度, 但是不會去用統計學去呈現結果,因為樣本少,變異性大。
不同的學科背景當然會有使用不同的研究法, 例如醫學背景的人就不使用單一受試研究法, 因為他們認為個案量太少,沒有代表性(說服力)。 醫學背景的學者使用統計方法,例如case-control study (對照研究法),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隨機對照研究,可分為單盲或雙盲)就是常用的研究法。
看電影是認識身心障礙很棒的一種方式,過去這些年來,我每年都會放以下這些影片。很佩服好萊塢可以在輕鬆詼諧的電影當中介紹妥瑞氏症(叫我第一名),自閉症(星星的孩子),顏面傷殘(奇跡男孩),憂鬱症(海狸先生) 給一般大眾,這對於促進一個國家的平權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大家有興趣多認識各種障別,又想好好輕鬆看個電影,這幾部片都是很棒的選擇,我們的圖書館都有這些DVD --------------------------------------電影系列------------------------------------------ 奇蹟男孩
海狸先生
星星的孩子
叫我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