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並沒有使用時尚元素,他完全使用經典造型(方形機體,圓形按鈕,極簡設計)。iPhone不是流行,古典主義是沒有時間軸線的,與時尚無關,而是一種個人(賈博司)偏好。比較htc, samsung, apple, 真正的時尚設計是sony,你看experia arc s跟 experia s的外部form factor造型與軟體界面設計,完全跟古典主義切割,重新開啟手機與時尚兩者之間的對話。
提到iPhone,當然離不開設計。嚴格來說,設計並非藝術。設計是為了功用,講究目的性。藝術當然不是這樣,藝術是人文,是較為深層,屬於心的,說手機是藝術,我相信大多藝術家是無法同意的,但很多藝術家欣賞iPhone設計,我當然不意外。所以,手機與藝術關係不大,應算是一種工業設計,不過好的設計當然是貼近美學的。
當功用已經被實現,好比肚子吃飽已不是問題了,接下來當然會想去講究美食,美學於是進入制高點。至於工程師是不是應該必修美學,我想選修就好吧,因為每個人天份都不同,值得鼓勵,難以要求。何況像手機這種產品設計是跨領域團隊合作的,除非整個團隊同質性太高,否則並沒有工程師必須具備美學與藝術訓練的問題,因為團隊裡面早有美學與設計人才,工程師真正需要的是聆聽,溝通與對話能力,否則難道也要反過來請設計總監念電磁學和電路設計嗎?
星期五, 3月 30, 2012
星期五, 2月 17, 2012
超越獲獎的侷限
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可惜,這些獎項絕大部份並未與文創產業發生關係,對創造就業或提升產值尚未產生力道。
有位朋友的女兒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最近她設計的一塊布料被Calvin Klein高價買走了,將大量用在今年某些產品上。我在想,全世界的設計學校何其多,廠商如何找到千里馬,同樣的,全世界的時裝品牌何其多,師生即使有好的設計又該聯絡誰?
原來在英國有agent這種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他們非常了解每個品牌的特色,也非常了解學校的設計走向。當學生辦設計成果發表會時,agent會過來物色,跟學生講這塊布料可以賣給LV,那塊布料可以賣給Gucci,甚至agent也可以給你建議,如果那裡改一下,Calvin Klein可能就會有興趣,促成交易。這樣學生可以安心創作,廠商也可以不用擔心錯失千里馬,有這種文創產業的催化角色,似乎蠻不錯的。
有位朋友的女兒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最近她設計的一塊布料被Calvin Klein高價買走了,將大量用在今年某些產品上。我在想,全世界的設計學校何其多,廠商如何找到千里馬,同樣的,全世界的時裝品牌何其多,師生即使有好的設計又該聯絡誰?
原來在英國有agent這種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他們非常了解每個品牌的特色,也非常了解學校的設計走向。當學生辦設計成果發表會時,agent會過來物色,跟學生講這塊布料可以賣給LV,那塊布料可以賣給Gucci,甚至agent也可以給你建議,如果那裡改一下,Calvin Klein可能就會有興趣,促成交易。這樣學生可以安心創作,廠商也可以不用擔心錯失千里馬,有這種文創產業的催化角色,似乎蠻不錯的。
星期日, 1月 08, 2012
創造美好的使用經驗 從體貼開始
Apple 一路從iPod, iPhone, iPad 一時的成功,讓我們看到關鍵技術固然重要,但使用者互動介面更加重要,使用者互動介面是創造使用者經驗的關鍵,事實上,我們現在掛在嘴邊的"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一詞,就是從Apple 公司出來的。如果有好的技術,卻無法提供好的使用者經驗,產品就會失去價值,就算免費送人,別人都不要。
八零年代,美國人喜歡開美國車,林肯,凱帝拉克,雪佛蘭,到了九零年代以後,日本車開始捲席美國市場。日本車重視使用者介面,是重要一個原因,美國工程師的設計理念是"我告訴你,這就是車,使用它,或適應它",日本工程師會去問使用者的需求,"告訴我,甚麼是車,哪種車,你會愛上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美國車沒有咖啡架,一煞車,咖啡噴得滿車,日本車總是有飲料架,可窺一斑。
當今的軟體工程概念,有所謂的Beta測試,產品在正式上市(Generally Available, GA)之前,會找一些關鍵用戶來測試,找出重要的缺失,做最後的微調。可是這跟"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 PD) 仍相去甚遠。在PD的概念中,使用者不是產品上市前才請來測試,而是一開始就是設計團隊的一員,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在設計迴圈裡面,田野體驗,提出需求,過濾優先序,協助概念驗證,雛型試用,無役不與,就是要確保產品上市時,使用者會說"對,這正是我要的。",產品可以創造出美好的使用者經驗。
注意到了嗎? Google Docs Excel 沒有儲存鍵。幾年前,開始使用 Google Docs Excel ,文件打完後想要儲存,卻發現沒有儲存鍵。原來,只要打進去的內容,Google Docs Excel 都立即儲存,用完後直接離開就可以了,不必再按儲存鍵,真方便。萬一,這次打進的只是草稿,事後想洗掉,沒關係,只要使用版本回復,就可以倒退回去先前的 版本,使用者不必擔心。儲存是古老的電腦設計概念,自有計算機語言就存在了。今日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時代,其實"儲存"鍵是多餘的,使用者直覺認為打字進去的內容,電腦不就應該記住嗎? 停電,斷線,被登出應該都無礙。Google Docs Excel 驗證了這點。 使用者大多認為如此,不過大部分電腦工程師仍然沒注意到,有時打了半小時的出差報告,接個電話回來,已經time out被登出,而且系統居然沒有存儲剛才打的資料。
工程師還沒當上工程師以前,也是使用者,只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要設計好的使用者互動介面,讓產品有機會創造美好的使用經驗,除了微積分和工程數學等專業科目外,是不是要培養工程師有體貼的心? 體貼的心,有些是天生的,大部分卻需要磨練,近幾年來,很多大專老師投身服務學習,或許正是因為看到這點。
繼續閱讀
星期四, 1月 05, 2012
願創意智慧叫好又叫座
今天參加了一個創意人才培育座談會,談到製造業前景黯淡,還有"四大X業","兩兆XX"等等不能說的秘密。未來台灣如同美國日本,邁入服務業,講究創意是老生常談,大家也沒甚麼爭論,問題是如何去做。
台灣與韓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拼論文,也就是令人又愛又恨的SCI/SSCI,台灣教育部在去年公布頂尖大學時,甚至把論文數視為一種政績,韓國一些國立大學也不遑多讓,直接把該校教授累積SCI/SSCI論文數字,做成學校首頁上的動態計數器,每分鐘更新一次。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
論文也好,紅點大獎也好,雖然不一定有多了不起,也不能說是壞事,不過如果這些智慧產出與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脫鉤,漸行漸遠,就不太妙了。最近這幾年,台灣學子,甚至一些大學教師,開始瀰漫一種"韓"流憂慮,主要是韓國不僅能出論文,端走一堆紅點大獎,同時在產業表現也可圈可點,三星已經是Google手機最重要夥伴,韓國汽車從底層浮起,捲席美國市場,家電在第三世界勢如破竹,韓國擴張世界市場的表現令人不得不去注意。
反觀台灣,為甚麼論文數量,紅點大獎獲獎數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然而產業並沒有因此得到太多助益。以前個人借調到蕃薯藤那幾年間,公司的口頭禪就是Monetize,公司這麼多員工寫了這麼多專文,畫了這麼多圖像,寫了這麼多支程式,問題是如何換現金賺錢,畢竟公司不是大學校園,沒有收入大家就得回家。
如何從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這些智慧創意Monetize,已經不只是個人生計的問題,更是與上述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息息相關。美國與德國早已發展出商業模式,問題不大,甚至連對岸的大陸也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台灣的智慧創意產生叫好不叫座的處境,還真蠻特別的。
在我看來,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無法成功Monetize,最大的關鍵是教授。想一想,大部分的教授當教授以前,是博士班學生,在早一點,是碩士班或大學部學生,拿到學位以前跟產業是絕緣的,當上教授以後,拼命寫論文拼升等,繼續與產業絕緣。儘管大部分教授教出來的學生未來是要到產業工作,可是很多老師卻從來沒到產業工作過,產業真的有那麼trivial,trivial到連沒待過產業的老師都可以培養出產業需要的人才嗎? 會不會太神奇了,或是根本有人太高估自己了。
找到關鍵,改善才有可能,無論觀摩德國師徒制,或是美式的教授產學兩棲制,或是走出台灣自己的特色,重點是要發現盲點,走出盲點,否則再多的論文,再多的獎項,就能叫好又叫座嗎?
台灣與韓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拼論文,也就是令人又愛又恨的SCI/SSCI,台灣教育部在去年公布頂尖大學時,甚至把論文數視為一種政績,韓國一些國立大學也不遑多讓,直接把該校教授累積SCI/SSCI論文數字,做成學校首頁上的動態計數器,每分鐘更新一次。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
論文也好,紅點大獎也好,雖然不一定有多了不起,也不能說是壞事,不過如果這些智慧產出與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脫鉤,漸行漸遠,就不太妙了。最近這幾年,台灣學子,甚至一些大學教師,開始瀰漫一種"韓"流憂慮,主要是韓國不僅能出論文,端走一堆紅點大獎,同時在產業表現也可圈可點,三星已經是Google手機最重要夥伴,韓國汽車從底層浮起,捲席美國市場,家電在第三世界勢如破竹,韓國擴張世界市場的表現令人不得不去注意。
反觀台灣,為甚麼論文數量,紅點大獎獲獎數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然而產業並沒有因此得到太多助益。以前個人借調到蕃薯藤那幾年間,公司的口頭禪就是Monetize,公司這麼多員工寫了這麼多專文,畫了這麼多圖像,寫了這麼多支程式,問題是如何換現金賺錢,畢竟公司不是大學校園,沒有收入大家就得回家。
如何從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這些智慧創意Monetize,已經不只是個人生計的問題,更是與上述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息息相關。美國與德國早已發展出商業模式,問題不大,甚至連對岸的大陸也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台灣的智慧創意產生叫好不叫座的處境,還真蠻特別的。
在我看來,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無法成功Monetize,最大的關鍵是教授。想一想,大部分的教授當教授以前,是博士班學生,在早一點,是碩士班或大學部學生,拿到學位以前跟產業是絕緣的,當上教授以後,拼命寫論文拼升等,繼續與產業絕緣。儘管大部分教授教出來的學生未來是要到產業工作,可是很多老師卻從來沒到產業工作過,產業真的有那麼trivial,trivial到連沒待過產業的老師都可以培養出產業需要的人才嗎? 會不會太神奇了,或是根本有人太高估自己了。
找到關鍵,改善才有可能,無論觀摩德國師徒制,或是美式的教授產學兩棲制,或是走出台灣自己的特色,重點是要發現盲點,走出盲點,否則再多的論文,再多的獎項,就能叫好又叫座嗎?
星期二, 10月 14, 2008
ACM ASSEST 2008 Keynote
ACM ASSEST 2008 無障礙科技會議今年在加拿大新蘇格蘭省Halifax舉行,Keynote speaker 是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電腦科學系的Professor Ron Baecker,我們參加這個會議以前,就讀過他四篇論文,所以對他的研究不算陌生。他的講題是Designing Technology to aid Cognition(認知輔助科技的設計方法),果不其然,他的演講基本上是把他最近幾年的研究整理,因為他在無障礙研究的論文我們大致都讀過了, 所以對他演講的內容有點似曾相似。
Ron Baecker做研究不僅講究實驗內容,而且也重視實驗方法,會從結構的角度來思考方法是否有盲點,或是仍有未及之處,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其實他長年以來從事的研究為知識媒體,無障礙研究並不算很長的時間,所以嚴格來說,他也不算這領域的人,但是沒有包袱或許正是他的優勢,他會從很基本的角度去看待方法,例如他研究老人使用的手機,他請學生直接去和老人接觸,定期聚會,家庭拜訪,並且自行設計與老人溝通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看起來不是高科技,卻博得老人的認可,讓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描繪並且參與手機的設計。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態度,大部分科技人會選擇先在實驗室把手機雛形做出來,再拿去給老人族群試用,然後做些修改。如果讓老人一開就參與設計,會非常”沒有效率”,因為老人畢竟不是工程師,使用的語言也與工程師不同,所以一般設計團隊會將老人排除,等到產品設計最後階段再給他們試用就可以了。Ron Baecker 非常堅持 PD (Participatory Design,參與式設計),他的理念是使用者應納入設計團隊,從產品設計第一天就被納入,在設計老人手機時,因為他的學生是個學電腦的碩士生,不懂心理學或社會學,因此與其說是他去教育老人如何參與手機設計,還不如說讓老人來教育他什麼才是老人溝通的需求,這位學生必須想辦法設計溝通的方法,讓老人們可以或說或畫或做,總之可以暢所欲言,我覺得這部份常常是Ron Baecker研究最精彩的部份。
當使用者(例如老人)變成設計者,原先科技背景的專家還原成一個學習的角色,試圖進入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這是Ron Baecker 做研究常見的方法。
除了設計老人專用手機,他也思考如何讓老人延緩失憶,前者是利用科技補償老人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喪失的認知功能,後者的野心更大,與其等到認知逐漸喪失再來嘗試科技介入方式加以補償,是否可以也可以運用科技的方式釜底抽薪試圖延緩認知喪失的發生期,能延多少算多少,所以他與一些Alzheimer’s Disease (AD) 早期或中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多媒體DVD製作生命的回憶錄。同樣地,老人本身參與是絕對重要的,有家人的參與更好,然後在學生的協助下以科技方式製作出DVD,他並沒有刻意強調DVD製作專業程度,事實上學生背景有電腦科學,心理學等,對DVD製作只有基本水準,從這裡又可以看出PD的精神,重點在於參與投入,勇敢謙虛地邊做邊學,不要以專業為藉口,把自己限在一個門檻之外。
因為在場不少心理學教授,有人想知道當回憶起生命當中痛苦的片段時,會有何反應,甚至會不會有可怕的副作用? 好不容易遺忘的痛苦,重新憶起之後,垂老的身體能夠再次承受嗎? Ron Baecker 不是心理專家,陷入這些專家的”圍攻”,他只能講述他外行人觀點的參與經驗,他說似乎沒有看到什麼負面效應出現。有段影片中,在老人觀看自己的DVD時,女兒也在一旁共同觀看,有時兩人一起大笑,有時兩人一起牽著手大哭,女兒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媽媽過去曾有這段遭遇。Ron Baecker強調,這不僅是記憶,不僅是認知,最重要的是真實存在的感覺(Sense of being),如果單從認知角度來看,絕對不是全面的,回到個人,回到家庭,回到人性才是研究中更可貴的。
參與式設計(PD)其精神超越使用者中心 (user-centric),user-centric 只是 design for users,PD不僅以使用者為中心,更強調使用者全程的設計參與,也就是design with users 意涵,因此他提倡 design for and with users 。演講中他提到他為什麼近年”不務正業”,開始研究無障礙科技,他列舉一些理由,最後還開玩笑說,他快要老了,希望他發明的東西他自己用得上,中餐時,他提到他最近一次因為重病住院,其實他這次來Nova Scotia身體覺得非常疲累不堪,在此祝福他,也對他致上ㄧ份敬意。
Ron Baecker做研究不僅講究實驗內容,而且也重視實驗方法,會從結構的角度來思考方法是否有盲點,或是仍有未及之處,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其實他長年以來從事的研究為知識媒體,無障礙研究並不算很長的時間,所以嚴格來說,他也不算這領域的人,但是沒有包袱或許正是他的優勢,他會從很基本的角度去看待方法,例如他研究老人使用的手機,他請學生直接去和老人接觸,定期聚會,家庭拜訪,並且自行設計與老人溝通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看起來不是高科技,卻博得老人的認可,讓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描繪並且參與手機的設計。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態度,大部分科技人會選擇先在實驗室把手機雛形做出來,再拿去給老人族群試用,然後做些修改。如果讓老人一開就參與設計,會非常”沒有效率”,因為老人畢竟不是工程師,使用的語言也與工程師不同,所以一般設計團隊會將老人排除,等到產品設計最後階段再給他們試用就可以了。Ron Baecker 非常堅持 PD (Participatory Design,參與式設計),他的理念是使用者應納入設計團隊,從產品設計第一天就被納入,在設計老人手機時,因為他的學生是個學電腦的碩士生,不懂心理學或社會學,因此與其說是他去教育老人如何參與手機設計,還不如說讓老人來教育他什麼才是老人溝通的需求,這位學生必須想辦法設計溝通的方法,讓老人們可以或說或畫或做,總之可以暢所欲言,我覺得這部份常常是Ron Baecker研究最精彩的部份。
當使用者(例如老人)變成設計者,原先科技背景的專家還原成一個學習的角色,試圖進入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這是Ron Baecker 做研究常見的方法。
除了設計老人專用手機,他也思考如何讓老人延緩失憶,前者是利用科技補償老人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喪失的認知功能,後者的野心更大,與其等到認知逐漸喪失再來嘗試科技介入方式加以補償,是否可以也可以運用科技的方式釜底抽薪試圖延緩認知喪失的發生期,能延多少算多少,所以他與一些Alzheimer’s Disease (AD) 早期或中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多媒體DVD製作生命的回憶錄。同樣地,老人本身參與是絕對重要的,有家人的參與更好,然後在學生的協助下以科技方式製作出DVD,他並沒有刻意強調DVD製作專業程度,事實上學生背景有電腦科學,心理學等,對DVD製作只有基本水準,從這裡又可以看出PD的精神,重點在於參與投入,勇敢謙虛地邊做邊學,不要以專業為藉口,把自己限在一個門檻之外。
因為在場不少心理學教授,有人想知道當回憶起生命當中痛苦的片段時,會有何反應,甚至會不會有可怕的副作用? 好不容易遺忘的痛苦,重新憶起之後,垂老的身體能夠再次承受嗎? Ron Baecker 不是心理專家,陷入這些專家的”圍攻”,他只能講述他外行人觀點的參與經驗,他說似乎沒有看到什麼負面效應出現。有段影片中,在老人觀看自己的DVD時,女兒也在一旁共同觀看,有時兩人一起大笑,有時兩人一起牽著手大哭,女兒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媽媽過去曾有這段遭遇。Ron Baecker強調,這不僅是記憶,不僅是認知,最重要的是真實存在的感覺(Sense of being),如果單從認知角度來看,絕對不是全面的,回到個人,回到家庭,回到人性才是研究中更可貴的。
參與式設計(PD)其精神超越使用者中心 (user-centric),user-centric 只是 design for users,PD不僅以使用者為中心,更強調使用者全程的設計參與,也就是design with users 意涵,因此他提倡 design for and with users 。演講中他提到他為什麼近年”不務正業”,開始研究無障礙科技,他列舉一些理由,最後還開玩笑說,他快要老了,希望他發明的東西他自己用得上,中餐時,他提到他最近一次因為重病住院,其實他這次來Nova Scotia身體覺得非常疲累不堪,在此祝福他,也對他致上ㄧ份敬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