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出現思維的盲點? 在業界將近十年的經驗與大學教書生涯十來年的觀察,我發現思考事情時只考慮自己,沒有考慮團隊或他人,常常是一個思維盲點的起因。人天生自私,大部分的人思考都是先從自己利益做起,這是無可厚非的。看到一些中原畢業生,有些人已經擔任重要公司的副總甚至負責人,他們的同學卻還在當一個自艾自怨的工程師,是因為在校成績嗎?是因為工作表現嗎?都有可能,但是很明顯的,從他們的談吐可以發現明顯的不同,有些人總是想到自己,如何加薪如何讓自己不要太累,如何換ㄧ家好ㄧ點公司? 有些人想得不一樣,如何讓新人更快進入狀況,我可以做出什麼貢獻? 如果能少從"我"出發,多一點"我們"的考量,我相信很多事後出現大問題的痛苦後悔可以減少。少一點為自己,不見得就是對自己不好,多一點為別人,生活也許更精采。
使用印表機,白紙廢紙任意丟棄,用完白紙不去補充,反正我印完了,茶葉倒在水槽,飲料包放在公用實驗桌上,看似一些小事,其實都是一個學生真實自私小我的表現,我相信如果未來這些人的老闆看到這個景象,這些學生是很難找到工作的,很多人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較好的包裝予人不同的形象,但是不要小看那些社會上有歷練的人,是誰有大智慧? 是誰耍小聰明?
經驗告訴我,能為別人著想的,思維出現盲點的機會較少,反之,只想到自己的研究的人,攤開研究計畫ㄧ看,簡直問題百出。上天有道,天公疼憨人,大概也適用於此吧!
星期四, 3月 27, 2008
星期三, 3月 19, 2008
畢業前夕 你 Master 了嗎?
Master , 不只是一種學位,也是大師, 精通某種領域者, 你 Master 了嗎?
(1) 對論文題目內容,是否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 自己尋找題目,發掘問題,提出想法
(2) 是否有應用工具(寫程式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 程式能力,儀器操作
(3) 是否能清晰表達你的思維的能力 -> 別人能否聽懂你的表達
(4) 是否具有足夠理解學術論文的能力 -> 學術涵養,領域熟析程度
(1) 對論文題目內容,是否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 自己尋找題目,發掘問題,提出想法
(2) 是否有應用工具(寫程式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 程式能力,儀器操作
(3) 是否能清晰表達你的思維的能力 -> 別人能否聽懂你的表達
(4) 是否具有足夠理解學術論文的能力 -> 學術涵養,領域熟析程度
星期一, 3月 17, 2008
SCI and SSCI
I met a Taiwan professor at the Pervasive Health 2008 in Finland. He told me
"SCI = Stupid Chinese Index
SSCI=Super Stupid Chinese Index"
"SCI = Stupid Chinese Index
SSCI=Super Stupid Chinese Index"
星期日, 3月 16, 2008
不ㄧ樣的同儕審查
送審論文受到嚴格檢驗與批評,甚至有時凶悍到難以招架,但除了耳聞極少數惡意的特例外,這種同儕審查對作者或是整個學界都是有益的。尤其與你素未謀面,也不認識你的學者,願意花心思閱讀他人論文併且提供改進參考建議,實為ㄧ種優良學術傳統。
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知音,極為欣賞你的研究,並且毫不保留的讚美,不免讓人感動。印象中在我們三篇不同的國際性論文裡出現以下三個例子:
(1) "Nice work!"
這是我们收過最短也是最有力量的書面審核意見,加上驚嘆號後也只有三個字。就因為這位評審的意見,我们的論文被接受了,儘管另一評審強烈主張退回我們論文。
(2) "這篇論文將是未來這個領域文獻中最重要的貢獻"
我们無法得知這到底是哪位小姐先生,因此評審根本不需討好我們,於是我們就把這句話視為ㄧ句真心的讚美。也許這位評審有點言之過早,居然連未來都算進去了。不過看到這種評語,足以讓你雀躍好幾天,年輕回去好幾歲。
(3) 長篇且具體的稱讚
我們論文中的方法,實驗結果,系統架構,長處,特色,甚至連未來可推廣性,全部被點名到了,而且這位評審對論文每個面向好在哪裡居然比我們自己還清楚,我們確實從沒想到我們具備他提到的每個優點,儘管事後論文再次讀來,發現這位評審講得並沒有錯,可說是遇到知音啊! 這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不過即使現在讀來,心中仍然有無限的感動。
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知音,極為欣賞你的研究,並且毫不保留的讚美,不免讓人感動。印象中在我們三篇不同的國際性論文裡出現以下三個例子:
(1) "Nice work!"
這是我们收過最短也是最有力量的書面審核意見,加上驚嘆號後也只有三個字。就因為這位評審的意見,我们的論文被接受了,儘管另一評審強烈主張退回我們論文。
(2) "這篇論文將是未來這個領域文獻中最重要的貢獻"
我们無法得知這到底是哪位小姐先生,因此評審根本不需討好我們,於是我們就把這句話視為ㄧ句真心的讚美。也許這位評審有點言之過早,居然連未來都算進去了。不過看到這種評語,足以讓你雀躍好幾天,年輕回去好幾歲。
(3) 長篇且具體的稱讚
我們論文中的方法,實驗結果,系統架構,長處,特色,甚至連未來可推廣性,全部被點名到了,而且這位評審對論文每個面向好在哪裡居然比我們自己還清楚,我們確實從沒想到我們具備他提到的每個優點,儘管事後論文再次讀來,發現這位評審講得並沒有錯,可說是遇到知音啊! 這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不過即使現在讀來,心中仍然有無限的感動。
星期六, 3月 15, 2008
The teacher
My son Calvin attends Holistic High School. It is a boarding school and three meals are served everyday. I was recently told a story that happened some years ago. For the nutritional reasons, one cook prepared vegetarian meals sometimes. One day, she found her car vandalized with shits all over. The school principal went to her car and washed them away in person before he investigated the whole thing.
I applaud for the principal. No matter whether they liked vegetarian food, student protest in this way was inappropriate. The principal held himself responsible by having not educated student well.By reflections, he and the teachers improve the way they teach and the way students learn. I think a good teach is always one who constantly reflects.
I applaud for the principal. No matter whether they liked vegetarian food, student protest in this way was inappropriate. The principal held himself responsible by having not educated student well.By reflections, he and the teachers improve the way they teach and the way students learn. I think a good teach is always one who constantly reflects.
星期五, 3月 14, 2008
夜深人靜 蛙聲獨鸣
漢文化缺乏愛智的傳統,知識多以實用為目的,知識是用來獲取別的東西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因此很少人能夠享受知識本身的樂趣。我們嚐過知識有多甜嗎? 我們有過曾經讀過ㄧ些道理以後,發現人生不虛此行的經驗嗎?
希臘人有愛智的傳統,愛智(the love of wisdom) 在希臘文理就是 Phil-o-sophy( Phil :愛 + sophie :智慧),也就是哲學 (Philosophy),知識與智慧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只是ㄧ種獲取或達成某種俗世目的的工具。希臘人以及其所影響之西方後世發現知識與智慧本身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其愛之大之深,蘇格拉底,伽利略甚至願意為真理而死。
去除知識的工具性,或許是進入知識領域,享受研究的大門。
寫于ㄧ個夜深人靜 蛙聲獨鸣的家中
去除知識的工具性,或許是進入知識領域,享受研究的大門。
寫于ㄧ個夜深人靜 蛙聲獨鸣的家中
幾句話 給研究所新生
做研究要知行合一。
做太多的時候,何不停下來想想。想太多的時候,何不開始去做。
隨時去問,我在做什麼,我懂我在做什麼嗎? 或許你就會真正發現什麼
保持察覺週遭與同時也關照內心,練習專注,有時候原來看不清楚的東西,會豁然清晰。有時候做不到的事情,會頓時做到。
經過苦,才會嘗到甜。
專注在過程,盡情去做,做好每ㄧ個你該做好的,苦反而不苦,汗水讓你快樂。如果只專注在結果,原本可以是甜的歷程,卻反而讓你覺得其苦無比。
只有在歷經過程中才有可能令人享受,ㄧ但你覺得完成,其實已經結束了。
Find love in what you do and do what you lov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