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5, 2016

【智活星期二】張耀仁:「我們可以為一成不變的世界中帶來些什麼?」

「其實那些學生(指精神障礙朋友)對於新的科技也是很陌生、害怕的。」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這個需求。由於大部份精神障礙者的生活環境通常一成不變、單調無聊,張老師與他所帶領的學生團隊就成為一個嶄新的刺激、一個媒介,引導他們與新的科技磨合。他們試著替精神障礙者原本的生活環境添加一些元素,例如透過體感遊戲,讓精障朋友鍛鍊身體,除了提高雇用精障朋友的單位所重視的工作體能以外,也提升了他們的參與度、動機,增添生活樂趣!磨合的也不僅是科技與精障生之間而已,在創新服務的過程中,電子系的學生也感覺到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溫度,並學習用不同角度來觀察行為。舉例來說,有位同學頭被精障朋友拍了一下,原本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後來才知道,那位精障朋友不善表達,很久不願意跟人交流,難得遇到喜歡的人,打招呼就是直接打頭。

Pan Sci 泛科學專文報導 

 

星期二, 10月 20, 2015

張耀仁老師第三次獲選本校服務學習特優老師, 「服務學習雙月刊」


張老師第三次獲選本校服務學習特優老師,稍早也獲得教育部服務學習特優教師,投入服務學習已經長達九年,多次擔任教育部服務學習計畫規畫委員與評審,兩次獲選美國服務學習年會showcase,他所指導的學生三度獲得教育部全國青年志工特優團隊(兩次科技服務組全國第一,一次全國第二)。
張老師帶領學生實際投身服務場域,會發現有些事件在不經意間和原本認為的理所當然 間產生碰撞,這些身心障礙者讓我們看見生命碰到困難、挫折時產生的韌性,努力為自己的生活奮鬥。他覺得這些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發,改變對世 界運轉模式的看法,帶領自己進行不一樣的思辨,從過程中慢慢產生變化。什麼是教育呢?張老師認為只要看到真實的東西就是教育。在服務學習中看見他們的反應,就是身心障礙者實際用生命展演出來的真實,張老師相信只要真的看到,就會有感動,我們用知識服務他們,他們用生命帶給我們啟發。
張老師課堂中有一句Slogan「用專業做公益,就是這麼簡單」,希望帶領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老師帶領電子系和科技濃湯合作,幫忙修理故障的電腦,即便學生還不具 備維修電腦的能力,但在過程中會有學長姊帶領,或者協助完成任務,讓學生瞭解即便是運用短短的時間,加入系上學習的專業知識,就可以完成服務學習,甚至透過這個過程, 變成自己的一項技能,是一種「做中學」的概念。
張老師九年來的投入,他發現服務與被服務的界線會消失, 服務學習的當下, 我們也是被服務的一群。張老師認為帶學生走進服務學習的場域,是他給學生最好的禮物。

星期二, 10月 06, 2015

給推甄同學的建議

隨著各大學研究所甄試招生活動起跑,寫介紹信的季節不知不覺中又到了。看到學生如願進入研究所,是ㄧ件值得祝福的事情。以下是我給參加推甄同學的建議:
1. 書面資料
提供你的簡歷,兩頁以內,你的申請資料開宗明義應該也要有一份簡歷,目的是讓評審能夠20秒內作決定要不要選你。面對動輒超過1000份申請者,評審不可能仔細看你的每個活動、每個競賽證明,和成績單每個科目。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是致勝的敲門磚。
2. 推薦函
既然要寫介紹信,當然要講求效果,重要的是從閱讀的人角度來看,請提供一些具體事例,別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你卻做到了,是她們會欣賞的事情,或是哪些事情與眾不同,看了令人印象深刻。從這個角度去加強,推薦函才有效果。
領域相關性也極為重要,閱讀介紹信的人,如果知道推薦者根本對這個領域不熟,介紹信的效果就會打折。因此,最好提供ㄧ些擲地有聲的陳述,這些陳述跟推薦者專業是相關的,這樣推薦信可以發揮更大效果。
最好能開門見山,表達學校應該收你的理由,並請提供佐證(例如在校成績,專題表現,得獎,榮譽,論文,社團表現,公益)。
3. 人生觀
我常跟學生講,從每一件小事開始豎立專業形象,當人們發現一個人連處理一件小事,一個簡單詢問,都可以顯出專業時,專業將贏得別人敬重。
所以常提醒學生们不可輕忽一份讀書計畫,一份期末報告,一個上台簡報,這些都可能引導一個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
總而言之,成功不是結果,成功是一種人生態度。
推甄常見問題
1. 讀書計畫缺乏個人特色
企圖心不夠,內容有待具體化,可能是你對未來要做的研究不夠清楚,或是你對該所了解僅限於網站呈現的表面,因此缺乏對該領域深入的探究。
2. 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你要說服評審為什麼你在1000名報考人中,是有資格進入該校的,他們為什麼要買你的單?你如何打敗國立大學的競爭者,或是從其他私校大學班上脫穎而出,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如何讓評審看出這點?
3. 誠實為最上策
如果你主科不理想,我強烈建議你很仔細很仔細說明主科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原因,以免評選老師一看,發現主科並不理想,這樣以後唸研究所會不會 也這樣? 我建議你自己說明清楚,不要讓評選老師自由評斷,否則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很遺憾,同學大都沒有提供這種資料。
4. 何不開門見山
同學們喜歡在家庭狀況大作文章,必須說,這不是重點。如果要寫社團,建議你把社團的熱心參與用來佐證你未來做研究也會一樣熱誠付出,才比較有意義,光是提社團意義不大,因為教授一次要看1000份,他們要看到的是重點,不相關的東西只會讓他們認為你分不清輕重,代表你未來做研究也是抓不到重點。記得開門見山,展現企圖心,充分流露你對研究的熱情與知識,充分表現關心社會與大眾利益。
5. 參加口試
穿正式一點 (女生以套裝,男生以西裝尤佳)
談吐有禮,懂得傾聽
全程面帶微笑
充滿自信
萬一緊張的話,深呼吸至少三次

星期五, 10月 02, 2015

AOCNR 2015 大會邀請演講

受邀前往韓國首爾擔任國際學術研討會 AOCNR 2015 大會演講,跟來自各國的醫生與治療師們分享九年來從事社區型團體復健遊戲設計與推動的經驗!
9/5/2015

踏出舒適圈 實際進入場域


我的研究生們到新竹參與社區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活動,為她們帶來體感團體遊戲,這向來都很受社區歡迎。復建遊戲團體的目的在於增加社會互動機會,運動與體適能,以及感受幸福與自信,這些都有助於身障者進入職場。在身權會 陳淑芳 秘書長的安排下,這樣的活動已經至少持續六年了。

其實服務與被服務的界線會自然消失,服務學習的當下,我們也是被服務的一群。這些社區服務增加了學生們對身障者的了解,有助於未來設計更優異的輔助科技,這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

學生踏出舒適圈,實際進入場域服務,看見社會不同角落人物的真實生活。身心障礙者讓我們看見生命碰到困難、挫折時產生的韌性,努力為自己的生活奮鬥。在場域中看見身心障礙者實際用生命展演出來的真實,我相信只要真的看到,就會有感動,我們用知識服務他們,他們用生命啟發我們。

輔具之友專文 多障別室內導航系統

室內就不會迷路嗎?
受邀為輔具之友撰寫一篇專文,介紹中原大學為多障別朋友所設計的室內導航系統,歷經三代五年研發,把多位校友過去的努力連在一起,這方面的研究不多,過去七年來全世界引用我們的研究已經超過184次,謝謝中原電子的學長姐為身障者更好的生活品質所做的貢獻。

下載全文

星期六, 4月 11, 2015

翻新舊電腦,動手做公益

感謝台灣微軟公司於2012年用心為中原大學拍攝紀錄片,記錄五年來電子系同學翻新舊電腦,動手做公益的點點滴滴,以及微軟,開拓文教基金會,中原大學的聯盟友誼。

2012 青輔會青年志願服務績優團隊 全國第一名 (科技服務類)
2013 教育部青年志願服務績優團隊 全國第一名
2014 教育部青年志願服務績優團隊 全國第二名

紀錄片長度 0:4:33

體感遊戲長青班開課記: 當中原電子系學生 遇見 關西獨居肢障老人

對輔助科技有興趣的電子系學生,貼近長者,參加體感長青班,是了解銀髮族/身心障礙者需求的途徑,不談教育,直接面對生命,是我對工程師養成的信念。每周一次,今年進入第四年,和長者們成了忘年之交。
開車載了四位學生,遊戲項目是跟電腦對打桌球,每次遊戲時間長度設為45秒,之所以選擇桌球,因為是眾多遊戲中最溫和的,完全不用跳起來,甚至腳不移動都可以,可以單手或雙手開弓。總計七位年長者報名前來,我們來之前,他們早就一起坐著聊天喝茶。遊戲之前,學生們先幫每個長者一一量血壓,脈搏和體重,有一位先生靜止時的血壓高到200,把總幹事嚇了一跳。除了一兩位平常會量血壓,大部分是沒有在量的,多數也不知道自己的體重。
遊戲開始後,有一位拿助行器的曾先生,一開始站立有些困難,但是打起球來很穩,分數全班第一名。陳理事長滿頭白髮卻最high,他不僅連番上陣,連別人在和機器對打時,他也坐在沙發上偷練,手沒閒過。惟一的女士新招,也是玩興大發,她是玩得最多次,大概也是玩得最開心的人。
有3位勉強只上去一次,算是給總幹事一個面子,第二輪就不肯再上去,有一位是說他玩了一次就有些喘,還要繼續休息,另外兩位是因為嚴重肢障站立不穩,且體重明顯偏高,動起來有點吃力。儘管這三位興致不是很高,同學們依舊給他們不斷加油鼓勵,長者動作不對時,同學們還會在身旁提示,這三位雖然玩得次數少,不過對別人在玩時仍保持關注,猜想他們還是有興趣的。這三位是我們下周觀察重點,希望他們還會再來,因為看起來他們正是這群年長者中最需要運動的。
這次帶領者研究生羅東因為暑假帶過一陣子職前團體班,這次換到長青班,他注意到年輕人比較在意別人的分數,表現出希望贏過別人的企圖,特別是職前班賽後有獎品。年長者似乎比較不在意輸贏,但是對於科技的不熟悉以及肢體障礙(例如有一位是獨臂),加上個性內向,會不會影響站出來玩的自信,這也是後續觀察重點。
總幹事在活動快結束前也被拱出來玩,因為動作比較誇張,分數是全班最低(可能是故意的),笑點十足,讓整場氣氛達到最高。
關西肢體障礙協會場地有不少桌椅沙發,原本空間不足,同學們移動家具後,總算有個安全的運動空間。事後在回程中車上,我跟同學們提醒幾個場地安全原則
1. 務必確保運動空間的淨空
2. 確保周圍沒有堅硬,突出,尖銳物,以免運動失去平衡時撞傷。
3. 如有狀況特殊的學員,如站立不穩請帶領的同學站在身邊防護,萬一失去平衡時可以即時扶持。

星期一, 2月 09, 2015

台大慈幼社來訪

台大慈幼社四五年級老骨頭,從畢業至今一直定期聚會,利用假日與家人一同投入關心偏鄉弱勢老幼的服務,也前往身心障礙服務機構擔任志工,三十年來一直不忘初衷。今天中壢不到十度大冷天,她們二十六人前來參觀中原大學早療中心以及中原電子輔助科技實驗室,了解在地身心障礙服務的現況,希望未來能多到桃園從事志願工作。 能認識這樣一群人,真是榮幸。

星期六, 2月 07, 2015

小憨兒,大學生憨兒

第九屆中原電子系身心障礙體驗營,三天來的最後一站來到新竹喜憨兒,先是一起做餅乾,送給憨兒們當點心,接下來透過XBOX Kinect 遊戲,小憨兒,大學生憨兒玩成一片,開心一整個下午。

輔助科技是未來產業,照護身心障礙者是全球發展趨勢,電子系學生學習輔助科技,就從和憨兒玩在一起開始,從了解他到關心她,進而幫助他。


感謝陳淑芳督導的帶領和協助

系主任辦公室 = 儲藏室 !?


中原大學與台灣微軟,開拓文教基金會的二手電腦修復方案即將邁入第五年,每年修復100~200台電腦。去年四月獲得美商在台協會全力支持,陸續收到美商大批優質電腦,在中原大學學生志工整修安裝Windows軟體後,分送給非營利組織免費使用,使二手電腦能發揮最大效益。

上周收到Intel公司兩百台三年新電腦,實驗室放不下,只好把一百台放到系主任辦公室當臨時倉庫。目前有三位電子系老師加入二手電腦修復,加速服務非營利組織的速度。

星期日, 12月 07, 2014

電子系 "翻新「救」電腦,動手做公益"

與研究生吳國志接受大愛電視台綠色幸福學節目採訪,暢談中原電子系發起的 "翻新「救」電腦,動手做公益" 計畫。

台灣非營利組織對電腦的需求相當大,過去只靠有回收意識的個人捐贈舊電腦,數量相當有限,所以申請二手再生電腦的組織不曉得等多久才會有電腦用。過去四年來,中原大學學生持續與微軟公司和開拓文教基金會科技濃湯計畫合作,整新企業捐贈出來的好用電腦,搭配微軟捐贈的作業系統與文書軟體,提供非營利組織「開機即用」的使用者經驗,建立了口碑。今年美商在台協會600個會員公司加入我們與開拓基金會,支持翻新救電腦,動手做公益的聯盟團隊。

每年50~100部的維修量,這些電腦最遠甚至到了台東屏東山區服役。在中原電子系,用專業做公益,就是這麼簡單! 未來希望每個縣市都有一所大學長期投入科技濃湯計畫,達成自己縣市的電腦自己整新的目標。

團隊獲獎



檔案資料: 二手電腦公益修復記者會

星期一, 11月 17, 2014

主持科技講座有感

這學期主持科技講座,系上兩位新銳老師,不約而同在演講中提到IC發展的歷史,表示對這段歷史其實不熟,是查了網路之後才整理出來現學現賣。兩位老師為了表示對我的尊敬,都說張老師必然對這個歷史很熟,開玩笑,我當然立刻否認,否則不就洩漏了年齡。

記得快30年前還在大學時,買了100多片各種 74LS 晶片和記憶體,準備組一台八位元的微處理機。記得還得把微程式燒入ROM,和兩位同學戰友幾乎五天沒睡泡在系實驗室拿電線接IC的腳位,最後這支純手工打造的微處理機居然乖乖依據我們下載到RAM的程式搬資料,作加減法和大小判斷,再把最後結果顯示在LED上給助教打分數,當過程和結果都完全正確時真是太感動了,可惜當時學生都窮,沒有相機把這台比Pizza還大的"微"處理機給拍下來。當然它不懂C, Fortran 更別說後來的 C++, Java,一個只有0和1的潔淨世界, 現在想起來,這大概是大學時最難忘的五天了。

星期一, 9月 01, 2014

跨領域輔助科技研究

跟一個南部教學醫院合作體感復建科技研究,至今剛好一年了,去年這個時候,應邀到醫院對30幾位醫師與治療師介紹我們過去七年來發展的復健科技,得到迴響,於是不久後展開研究合作。

在合作過程中,有機會感受醫師的處境,一個好的醫師真是辛苦,她希望引進新的治療方法給腦麻兒童個案,但家屬又未必信任一個發展中的科技。特別是參與研究讓有些家屬覺得是白老鼠,很多時候醫師會說不試怎麼知道,但家屬會覺得醫師先確定有效再說。治療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家屬應有話語權,不全然服從醫師的專業權威,促使我們的研究更貼近腦麻兒童的需要,除了關注最終的治療效果,也要尋找如何藉由科技提升復健的動機與過程中的趣味性,反省之後覺得這是我們的收獲。

醫師問我都一年了,科技雖有雛型但收案個數少,資料不足沒有論文發表,可能找不到經費支持。而且使用新科技有很多未知,若我們能找出解決之道,會是很有價值的工作,但是也可能努力了半天,也無法突破,可能做了白工。我的回應是只要有腦麻兒童願意做,對身心有所幫助,無論幫助多或少,我們都願意投入。至於能不能有所突破,做出有價值的貢獻,就不是現在能考量的。透過這段合作對話與沉澱,雙方期待有所交集,得以繼續堅定往前走。

我們過去主要是跟特教學校和社工組織合作,特教與社工組織向來是公部門資源投注較少的地方,所以對外界協助都相當珍惜。以特教學校為例,透過老師與家長商量,有意願的家長取得知情同意,老師擬訂個案教學計畫,通常合作計畫就得以展開。與醫院合作研究是我們團隊新的經驗,正在努力學習中。

星期二, 8月 26, 2014

一則學生去面試的小故事

最近我一個研究生到一家公司面試,經過英文考試與程式測驗後,接著經理來面談一個小時,快結束前經理說他會請處長來聊一下,叮嚀她處長是個這樣的人,妳等一下如何表現等等。

通常處長或副總面試新人的用意是來看一下新人順不順眼,能力的部分經理級決定就可以了。高階面試通常不會很久,幾分鐘算是正常。過去我在業界擔任主管的經驗大致就是如此。

不過這位處長喵了一下成績單,看到裡面有幾科怪怪的課名,像是非營利科技服務,數位包容與實踐,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眼睛為之一亮,跟我的學生聊了一個小時,覺得這些課程非常有意思。

工程教育的基礎是邏輯,偏重數理,志在培養高效精準的問題解決者,日後能發揮創意在各種產業領域發揮所長,但真實的情況是,工程師不斷與沒有邏輯的世界撞牆,除了專業更要面對職場文化差異,政治角力,市場景氣,與不斷的工作壓力,這是教室內難以給予工程學生的訓練。

服務學習是中原大學教育的特色,走進場域與人互動讓我們看見真實的世界,服務設計培養我們的同理心和面對世界的自信,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人的價值,看見彼此和大我。六十年來中原人在職場發光發亮,關鍵在於這樣的人文關懷與同理心,也是最珍貴之處。

星期日, 8月 24, 2014

中原電子學子致力於開機即用的經驗

中原電子系學生與微軟公司和開拓文教基金會合作四年了,整新企業捐贈出來的好用電腦,搭配微軟捐贈的作業系統與文書軟體,提供非營利組織開機即用的經驗,建立了口碑。今年美商在台協會600個會員公司加入我們與開拓基金會,支持翻新救電腦,動手做公益的聯盟團隊。

每年50~100部的維修量,這些電腦最遠到了台東屏東山區,不過今天同學們前往的目的地是中原附近的平鎮得恩社區關懷中心,協助佈建電腦教室,先前這裡十七台電腦都陣亡了,換上整新電腦後,五六年級學生又可以用這些電腦寫作業了。

星期六, 8月 23, 2014

Kinect 體感復健研究

我們實驗室這篇論文近期平均每兩天被引用一次,引用總次數已經有219次。 這篇是學術界公認 Kinect 體感復健研究的先驅,很幸運在學術生涯能夠出現一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領域。

A Kinect-based system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A pilot study for young adults with motor disabilities
YJ Chang, SF Chen, JD Huang -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 - Elsevier

樂見這樣的電子,社工,復建跨領域合作

九月初迎新生

九月初準備迎接新生導航,學校入口總是會掛上ㄧ個大布幔,寫著"The blessed and the best",的確,這群可愛的學生將得到很多的祝福,學校無異希望他/她們未來與大學共同邁向最好。學生們將會有各系主任介紹系裡近況,教官會教導禮儀與校規,接下來系學會會從學生角度告訴學生如何在大學中"存活"。 

話說回來,進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呢? 不妨聽聽柏拉圖他老人家怎麼說,柏拉圖遊歷了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義大利和西西里等地,考察了政治,法律與宗教,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在西元前387 年返回雅典,在Academus建立學園,全面制定他的哲學體系,傳播學說,期望實現其理想,並培育人才,英文"Academy" (學院,學術)觀念就是這樣由來的。 現今在西方世界中,大學無疑是守護學術精神的最後聖地,大學成為象牙塔,僅管必然遭到來自四方的嘲諷,卻也是使命下的必然。 

進大學的目的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說,首先柏拉圖認為獨立思考,體認自己的無知是無比重要的,無知意謂生活在黑暗中,是一種可悲的失敗,不能獨立思考,是靈魂的沉溺。未來無論是各家學說,或是那些似是而非的胡說,即使透過你最親愛的老師傳達出來,都需要獨立思考極為仔細地檢驗與思辨,好離開無知的黑暗,走向光明的智慧。第二,我們可以說,來大學是要"認識你自己",柏拉圖認為學習是一種回憶,只要老師問對問題,學生就會給出好的答案,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之所以感到挫敗,其實是老師搞錯問題了,因此學生即使在錯的問題努力得到答案,ㄧ樣是浪費了時間。基於"學習是一種回憶"的理論,學生不是從無知開始被老師教會的,老師只能啟發,因為學生必須自己探求真理,用獨立思考去獲得知識。這陣子我看到學生的進步,而這段時間正是我教最少的時候,我只是告訴他"你要不要試ㄧ試在這個地方...",結果竟遠超越我能教的。第三,來大學是要"認識宇宙的真理",真理使人自由,不需因為那些顛倒的信念心生恐懼。西方的理性(ration),其實來自希臘人的比例(ratio),多少精神用來自己探尋真理,多少時間聽人傳播二手真理,多少時間照顧自己健康,多少時間照顧物質需求,把比例弄對了,生命的價值就穩住了。

星期六, 6月 14, 2014

最後一堂課

<數位包容與實踐>最後一堂課,剛從教室走出來,剛剛學生們上台分享的話語還縈繞在心。

"很感謝電子系有這樣的一門課"
"這是一門可以改變學生的課"
"上完課以後,我不再冷漠,原來付出並不難"
"到場域服務要跟公司先請假,本來想退掉,還好沒退,一學期下來感動不已"
"本來以為是營養學分,上了一學期之後才發現這根本是很有營養的學分"
"原來在網路上關心時事是無感的,到場域之後感受完全不一樣"
"看到很多人為社會付出,希望以後我也做得到"

很多同學提到桃園榮總精神科,喜憨兒,慈芳關懷中心的遊戲團體經驗,Kinect體感遊戲帶領是我們課程的一部分,帶領體感遊戲不僅可以服務他人,也增進我們輔具科技專業成長。輔具科技不是為了探索科技、滿足學分、領獎助金、追求學位或爭取計畫與發表論文。正如政治大學社工所王增勇老師所說的,我們認為輔具研發,不僅是科技的探索,更是生命的碰觸,對於參與的每位成員,無論是研究者、師生、社工、身心障礙者,就是一場生命教育的過程。以參與的學生為例,研發科技的學生能從障礙者的生命歷程中看懂「受苦」在人生的意義,並從障礙者的生命韌性中學習生命智慧,進而看見科技研發對人類的意義;從他人的生命,學生有機會可以反觀自身面對生命的態度,進而重新選擇生命的終極關懷。生命教育的內涵在於啟發生命智慧、深化自省自覺與整合知情意行,這樣的學習必須在實踐中發生,在輔具研發的歷程中,透過具體與障礙者一起經歷實驗的階段,學生必須賦予科技研發對人性的尊重與意義。

最後感謝助教 王正杰 羅彥翔 吳國志 ,擔任這門課教學助理超級無敵累, 但是也很充實,對吧!

好上加好,繼續努力

中原大學輔助科技團隊在Kinect體感復建科技的研究,自從2011年發表以後,2012, 2013 連續兩年登上國際身心障礙研究排名第一期刊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論文引用次數最多的前三名 (至今被引用192次),也是身心障礙科技領域被引用次數的第一名。團隊們,只能好上加好,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