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0, 2012

從手機看設計,藝術,美學

iPhone 並沒有使用時尚元素,他完全使用經典造型(方形機體,圓形按鈕,極簡設計)。iPhone不是流行,古典主義是沒有時間軸線的,與時尚無關,而是一種個人(賈博司)偏好。比較htc, samsung, apple, 真正的時尚設計是sony,你看experia arc s跟 experia s的外部form factor造型與軟體界面設計,完全跟古典主義切割,重新開啟手機與時尚兩者之間的對話。

提到iPhone,當然離不開設計。嚴格來說,設計並非藝術。設計是為了功用,講究目的性。藝術當然不是這樣,藝術是人文,是較為深層,屬於心的,說手機是藝術,我相信大多藝術家是無法同意的,但很多藝術家欣賞iPhone設計,我當然不意外。所以,手機與藝術關係不大,應算是一種工業設計,不過好的設計當然是貼近美學的。

當功用已經被實現,好比肚子吃飽已不是問題了,接下來當然會想去講究美食,美學於是進入制高點。至於工程師是不是應該必修美學,我想選修就好吧,因為每個人天份都不同,值得鼓勵,難以要求。何況像手機這種產品設計是跨領域團隊合作的,除非整個團隊同質性太高,否則並沒有工程師必須具備美學與藝術訓練的問題,因為團隊裡面早有美學與設計人才,工程師真正需要的是聆聽,溝通與對話能力,否則難道也要反過來請設計總監念電磁學和電路設計嗎?

星期一, 3月 12, 2012

全面研發乾淨再生能源

德國在去年福島核能事件後三個星期,關閉了全國17個核電廠其中七座,並沒有發生停電或任何供電不穩的情況。
德國已經提出規劃,更加全面研發乾淨再生能源,除了在2022年以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並且預計在四十年內,以太陽能,風能,生質,水力,地熱作為所有發電來源。
台灣繼續堅持發展核能的政策,其實不只不永續,會讓能源供應更加依賴美國,也阻礙本土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1980年代,李國鼎政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立下基礎,以火車頭帶動過去30年來的經濟發展,現在這個火車頭引擎已經沒剩多少力,老本吃的差不多了。台灣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研發工作機會也逐年下降,我們需要有未來前景的新產業,支撐台灣下個三十年。

星期四, 3月 01, 2012

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

自從iPhone出現以後,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也就是只要蘋果笑了,台灣就綠了。反而台灣人印象不怎麼好的微軟,只要微軟笑了,台灣也就笑了。蘋果的供應鏈在中國,韓國,日本,日本提供關鍵技術,韓國提供關鍵零件(三星的CPU,記憶體,LG的螢幕),中國的鴻海負責組裝,觸控螢幕和鏡頭雖也是台商在大陸的傑作,只可惜總產值偏低,基本上對台灣實質薪資貢獻甚小,不過因為依照新的GDP算法,雖然鴻海,大立光,TPK都在大陸生產,營收卻都可以計入台灣,所以造成GDP還可以看,但是薪資卻很難看的窘境。
蘋果大賣的結果,加上三星佔有率變為世界第一,HTC很受傷,使得HTC無法在台灣進一步擴大研發團隊,甚至開始史無前例的研發部門裁員。因此,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很諷刺的是,台灣人那麼愛蘋果,但是蘋果並不愛台灣。

Google推出Android,由於Android主要是用來攻佔使用者眼球市場的,同時正面重擊蘋果,不想讓蘋果太如意,並非用來直接營利。Google並沒有全心全意再推,繼續把主戰場放在Web,所以戰略上是靠三星打歌,Sony, HTC次之,其他玩Android的廠商,下場並不好。所以台灣人雖愛Google,但Google卻沒有相對那麼挺台灣,難怪前陣子,宏碁施老出來說話了,不過在商言商,Google會聽才怪。

三星對台灣當然是一個威脅,同樣價格,人家規格優,因為三星口袋深,政府又有外銷補貼,先搶市佔率,獲利自然起來。現在三星幾款有AMOLED的手機,應該是虧本賣,但可以賺到品牌與形象,這是無形的公司資產,再加上以母雞帶小雞,護航中低階手機以機海獲利,如今又把HTC逼到牆角,未來獲利更是可期,加上韓幣貶值三成,台幣卻升值,相較之下,韓國降低了可觀的生產成本,對韓國出口當然是利多,今年很可能是 the year of samsung。

最後是微軟,台灣人似乎不那麼喜歡,或許是以前社會觀感不好,不過每次無論推出Vista/Win7,或是XPE配ATOM玩小筆電,台灣的雙A都能沾到不少好處。最近Nokia投靠微軟希望挽回頹勢,策略很正確,我認為這是no-brain decision(不用動腦筋就可以做的正確決定),趨於下風的Nokia和不再引領風騷的微軟,當然要聯手抗敵,還在那邊想起當年,就太不切實際了。那麼HTC, 雙A一B,是不是也該好好想想?

星期二, 2月 28, 2012

來自場域的挑戰與回應

近年來與學生進入身心障礙場域,進行輔助科技研究,結果常發生身障者需要的和我們當初想的不同,行動研究的特色就是不斷修正,發掘真相。所以恕我直說,發生這種情況不能算是打擊。

甚至有時候,我們連問題都問錯了,以為精障者在庇護工場會忘了找錢,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找錯錢。這也很好,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原來那樣。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力協助他們,但是我們及時修正原來命題,也沒有強迫他們接受。所以這樣也是有收獲啊,至少找到真相,如果你沒有進入場域,你不會知道這點。

行動研究與傳統研究不同,傳統研究只要發現與預設理論不同,就會放棄理論,說這是研究限制,而命題是從不改變的。行動研究雖有假設,但是必須隨著進入場域發現的事實,不斷改變你的假設,不斷的驗證,所以過程是螺旋前進的,並非不進則退。

輔具如果不適用,就是不適用,不可能勉強的,勉強的下場,是我們看到全世界輔具拋棄率高達95%,我們當然不希望辛苦研發出來的輔具被拋棄。所以你必須有足夠的韌性與耐心,願意不斷修正你的命題,不斷修正你的方案,直到使用者可以接受,而不是去限制使用者該怎麼動怎麼做。

我們每年舉辦身心障礙體驗營,就是想製造機會,給大家一個平台,近距離去了解身障者,與他們自然相處,你才會看到真正的問題,減少錯誤的預設。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因為害怕錯誤,那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成功總是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的,這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與參與者平等看待,真心相處,這是做人基本道理,無論你做不做研究,都該如此。有些研究生,做完實驗,馬上走人,身障者受傷很深,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我不同意做白工的說法,你只要努力過,一定學到東西,或許這次只是學到教訓,但下次你學到的經驗可能就會派上用場。賈博斯說過,你所經歷的,或許當下不以為意,甚至不以為然,但是到最後這些點點滴滴都會連接起來,成就那時候的你,賈博斯就是最好的寫照,他曾經是嬉皮,也到過印度打混,不過這些經歷都變成他後來設計理念的一部分。

我覺得要激發真正的創造力,唯有歷經真實的體驗,以及內心的感動,光是書本是無法創造體驗與感動的。如果你有一天能夠重新看待你的遇到的挫折,遭受的打擊,反而學到經驗,當下沒有立刻一炮而紅,是因為你以後要成就更大更高,如果你真的經驗過感動過。

星期一, 2月 27, 2012

企業的思維可以加快節能減碳腳步



(圖片來源 Wikipedia, cc版權)

上星期丹麥格蘭富公司總經理來學校,才知道光是幫浦就用掉全世界15%的能源,由於格蘭富生產的幫浦佔有率第一,他們公司發現只要能將他們生產的幫浦省電20%,全世界就可以減少1%能源消耗。難怪他們訂了每年減少5%碳足跡的目標,做不到的話,總經理的年終獎金就飛了。這可是玩真的,老總也只好每天都在想如何節能減碳啊。

星期日, 2月 26, 2012

非營利組織的未來

前一陣子和陽光基金會的社福界老前輩談非營利組織的未來,隨著社會發展M型化,這幾年NGO募款變得困難,2008金融海嘯那年全台灣捐款降了七成,未來能夠捐款的大眾將會持續變少,捐款金額也會日益下降。因此,NGO一方面可能要去思考如何直接和大企業合作,喜憨兒和天使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另一方面,NGO可能要思考如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你我只要活著就會和NGO發生關係, 因為民眾其實要過得很辛苦, 如何讓NGO不需依賴民眾額外捐出的善款,陽光洗車中心,心路加油站/乾洗店就是很好的實例,打破NGO是接受社會服務的概念,NGO也可以回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服務大眾,並賴以為生,可以說是走向社會企業的樣態吧。

其實那位前輩跟我都理解鎮中小型社福機構也面臨類似"中小企業"的困境。當時我們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看不到政府會發生多大作用,一來政府財力每況愈下,自身難保,而台灣非營利組織有13萬家,僧多米少,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不太可能得到政府實質有效的幫助,正如台灣120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幾乎從來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缺點是很多中小企業陣亡,好處是存活下來的都練就一身功力。一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燒完,熱情燒完,於是開始自我調整,學習跟政府用一樣的語言,慢慢變得每天擔心不一定是個案,而是下個政府方案補助能否拿到,否則職工人員要走,個案也會變少。另一方面,哪些依舊懷著理想,小而美的機構,雖有優異的職工,熱情的志工,但目前還是多需要政府補助,否則因為庇護工場營利艱困,常常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這樣的機構還是少數。所以長期來說,靠政府不是長久之計,民眾的想法要改變,願意去使用非營利組織的生活服務(加油,乾洗,餐飲...),在生活中支持非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也必須提升,我夢想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的咖啡廳做得比星巴克還好,還更有特色。

星期五, 2月 24, 2012

演講: 服務學習與無障礙科技研究



電資學院不分系法拉第e學苑演講系列
講題: 服務學習與無障礙科技研究
講者: 張耀仁 (中原電子系)
時間: 02/24(五),18:55~20:35
地點: 中原大學真知大樓305

歷年服務學習活動相本

星期二, 2月 21, 2012

談非營利組織資訊運用現況與挑戰



幾位來自不同地方的NGO朋友不約而同聊起資訊志工,如何讓志工運用假期時間或空擋協助非營利組織運用資訊系統,這個構想很棒。但是誰做規劃,NGO的資訊策略誰來負責?公司內有CIO擬定要不要導入ERP,要不要實施CMMI,照理說NGO也需要有人做規劃。但是 NGO 服務個案的人手早已嚴重不足,哪有力氣管到資訊,造成很多社福團體有終端,有智慧手機,卻無NGO專屬的雲端,結果大部分還是得繼續用Google, FB 的服務,雖然對提升個人資訊管理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NGO的資訊管理卻依舊大片空白。

通常NGO導入資訊系統後,是災難的開始,因為一開始找得到人來維護,員工也會使用,過一陣子,會用的員工離職了,委外廠商不見了,這個系統變成孤兒,丟掉也不行,留著也不好用。有沒有單位可以成立NGO雲端,幫所有NGO管理資訊,稱做共用的虛擬IT部門也可以,但是要有經費,可以永續經營,而且要有資訊高手,不要是半調子的人在操作。NGO需求很多,柴米鹽油都需要,我先想到募款,或是接受捐贈的功能,如果有個募款雲端,所有NGO都可以申請來使用,應該不錯。
政府的確做過不少與NGO有關的系統,但這是為NGO做的,還是政府為自己做的?很多這樣的系統,與其說是服務NGO,不如說是管考NGO,符合NGO需要的個案管理系統,不應是給政府用來做KPI報表用的,政府如果要好好做的話,應該是協助助人工作者去做好第一線的服務。這也是政府認為他做了,但是NGO卻不以為然。

除了政府的心態需要調整,執行技術上也有待商榷。政府常常找民間廠商來承攬與NGO相關的資訊系統,這些公司會去問發包政府單位的承辦人員: NGO需要甚麼,但是政府真的知道NGO要甚麼嗎?照理講,應該要去問NGO需要甚麼才對啊,但是便宜行事的結果,造就不好用的系統,就是NGO受苦的開始。

這幾年我和政大王增勇教授以及一群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特教老師從事輔助科技研製,包含工作提示,室內導航以及搭車指引等,使用者經驗的確是關鍵,一位重度智能障礙者無法告訴你他的需求是甚麼,一位精神分裂者無法與跟你道出他的工作需要何種輔具,因此只能以長期參與方式,在使用者在他的場域而非介入者的場域緩慢進行,以共同設計的方式研製這些輔助科技。不同於政府常用的做法,我們重視使用者經驗,政府多重視功能面,我們在場域中設計,而政府的委外廠商鮮少進入使用者場域,更少使用參與式設計(PD, Participatory Design),因為PD需要太多人月,必須與使用者持續對話,這些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成本,加上台灣訓練出來的系統設計師,在教室中養成,鮮少受過PD的啟發,對這個方法也不熟悉。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星期五, 2月 17, 2012

超越獲獎的侷限

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可惜,這些獎項絕大部份並未與文創產業發生關係,對創造就業或提升產值尚未產生力道。

有位朋友的女兒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最近她設計的一塊布料被Calvin Klein高價買走了,將大量用在今年某些產品上。我在想,全世界的設計學校何其多,廠商如何找到千里馬,同樣的,全世界的時裝品牌何其多,師生即使有好的設計又該聯絡誰?

原來在英國有agent這種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他們非常了解每個品牌的特色,也非常了解學校的設計走向。當學生辦設計成果發表會時,agent會過來物色,跟學生講這塊布料可以賣給LV,那塊布料可以賣給Gucci,甚至agent也可以給你建議,如果那裡改一下,Calvin Klein可能就會有興趣,促成交易。這樣學生可以安心創作,廠商也可以不用擔心錯失千里馬,有這種文創產業的催化角色,似乎蠻不錯的。

你說 我說

(2008 張耀仁攝於奧斯陸)


常有同學說 沒有讀研究所 好像會矮人一截
我會說 讓你尊敬的人 是因為他的學歷嗎

常有同學說 沒有懂很多 好像不敢插話
我會說 你願意親近的人 是因為她很會說話嗎

放得下
才好承擔

減法
其實也是一種加法

星期日, 1月 08, 2012

創造美好的使用經驗 從體貼開始



Apple 一路從iPod, iPhone, iPad 一時的成功,讓我們看到關鍵技術固然重要,但使用者互動介面更加重要,使用者互動介面是創造使用者經驗的關鍵,事實上,我們現在掛在嘴邊的"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一詞,就是從Apple 公司出來的。如果有好的技術,卻無法提供好的使用者經驗,產品就會失去價值,就算免費送人,別人都不要。

八零年代,美國人喜歡開美國車,林肯,凱帝拉克,雪佛蘭,到了九零年代以後,日本車開始捲席美國市場。日本車重視使用者介面,是重要一個原因,美國工程師的設計理念是"我告訴你,這就是車,使用它,或適應它",日本工程師會去問使用者的需求,"告訴我,甚麼是車,哪種車,你會愛上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美國車沒有咖啡架,一煞車,咖啡噴得滿車,日本車總是有飲料架,可窺一斑。

當今的軟體工程概念,有所謂的Beta測試,產品在正式上市(Generally Available, GA)之前,會找一些關鍵用戶來測試,找出重要的缺失,做最後的微調。可是這跟"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 PD) 仍相去甚遠。在PD的概念中,使用者不是產品上市前才請來測試,而是一開始就是設計團隊的一員,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在設計迴圈裡面,田野體驗,提出需求,過濾優先序,協助概念驗證,雛型試用,無役不與,就是要確保產品上市時,使用者會說"對,這正是我要的。",產品可以創造出美好的使用者經驗。

注意到了嗎? Google Docs Excel 沒有儲存鍵。幾年前,開始使用 Google Docs Excel ,文件打完後想要儲存,卻發現沒有儲存鍵。原來,只要打進去的內容,Google Docs Excel 都立即儲存,用完後直接離開就可以了,不必再按儲存鍵,真方便。萬一,這次打進的只是草稿,事後想洗掉,沒關係,只要使用版本回復,就可以倒退回去先前的 版本,使用者不必擔心。儲存是古老的電腦設計概念,自有計算機語言就存在了。今日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時代,其實"儲存"鍵是多餘的,使用者直覺認為打字進去的內容,電腦不就應該記住嗎? 停電,斷線,被登出應該都無礙。Google Docs Excel 驗證了這點。 使用者大多認為如此,不過大部分電腦工程師仍然沒注意到,有時打了半小時的出差報告,接個電話回來,已經time out被登出,而且系統居然沒有存儲剛才打的資料。

工程師還沒當上工程師以前,也是使用者,只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要設計好的使用者互動介面,讓產品有機會創造美好的使用經驗,除了微積分和工程數學等專業科目外,是不是要培養工程師有體貼的心? 體貼的心,有些是天生的,大部分卻需要磨練,近幾年來,很多大專老師投身服務學習,或許正是因為看到這點。

繼續閱讀

星期六, 1月 07, 2012

101.2.6(一)~~101.2.9(四) 中原大學-身心障礙體驗營


101.2.6(一)~~101.2.9(四) 中原大學-身心障礙體驗營: 張老師深信學生的輔具專題需要結合身障與社工,才能跳脫實驗室的限制,真正貼近使用者需求,這使他自然聯想到結合服務學習與輔具科技的可行性。學生團隊每 年參加為期五天的身心障礙體驗營,以及每月跟隨社工進入餐廳廚房,醫院,加油站,與精神障礙者一起學習工作,並且多年來不斷往返北高,深入高雄...

活動相本
第一天 心生活協會,陽光基金會
第二天 家總
第三天 盲人重建院,聽障協會
第四天 喜憨兒

星期五, 1月 06, 2012

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 願力量與你同在


服務學習是一種行動式的學習策略,從田野回來之後,學生反思(
reflection)從這些行動中領略的意義,服務不再被定位成一種課外活動,因為經過反思,服務正式被放入學習迴路中,服務不但不會消耗學生學習的精力,反而與學習彼此獲得能量,互相生生不息而壯大。

以服務學習做為教學策略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超越"我在教skype","我餵食發展遲緩兒"這些表象的描述,深入這些行動背後的動機與意義,引導學生從這些行動中進行反思,從"我在教skype"變成"教skype讓我了解網路通訊的重要,學到如何活用訊號壓縮",從"我餵食發展遲緩兒",學到"我餵食發展遲緩兒,讓我學會輔助科技中User Interface Design的重要性",讓我們學生藉由反思獲得進一步的[電子]專業的成長。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期四, 1月 05, 2012

願創意智慧叫好又叫座

今天參加了一個創意人才培育座談會,談到製造業前景黯淡,還有"四大X業","兩兆XX"等等不能說的秘密。未來台灣如同美國日本,邁入服務業,講究創意是老生常談,大家也沒甚麼爭論,問題是如何去做。

台灣與韓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拼論文,也就是令人又愛又恨的SCI/SSCI,台灣教育部在去年公布頂尖大學時,甚至把論文數視為一種政績,韓國一些國立大學也不遑多讓,直接把該校教授累積SCI/SSCI論文數字,做成學校首頁上的動態計數器,每分鐘更新一次。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

論文也好,紅點大獎也好,雖然不一定有多了不起,也不能說是壞事,不過如果這些智慧產出與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脫鉤,漸行漸遠,就不太妙了。最近這幾年,台灣學子,甚至一些大學教師,開始瀰漫一種"韓"流憂慮,主要是韓國不僅能出論文,端走一堆紅點大獎,同時在產業表現也可圈可點,三星已經是Google手機最重要夥伴,韓國汽車從底層浮起,捲席美國市場,家電在第三世界勢如破竹,韓國擴張世界市場的表現令人不得不去注意。

反觀台灣,為甚麼論文數量,紅點大獎獲獎數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然而產業並沒有因此得到太多助益。以前個人借調到蕃薯藤那幾年間,公司的口頭禪就是Monetize,公司這麼多員工寫了這麼多專文,畫了這麼多圖像,寫了這麼多支程式,問題是如何換現金賺錢,畢竟公司不是大學校園,沒有收入大家就得回家。

如何從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這些智慧創意Monetize,已經不只是個人生計的問題,更是與上述民眾生活福祉,國家科學水準,產業基礎實力息息相關。美國與德國早已發展出商業模式,問題不大,甚至連對岸的大陸也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台灣的智慧創意產生叫好不叫座的處境,還真蠻特別的。

在我看來,教授的論文與學生的得獎,無法成功Monetize,最大的關鍵是教授。想一想,大部分的教授當教授以前,是博士班學生,在早一點,是碩士班或大學部學生,拿到學位以前跟產業是絕緣的,當上教授以後,拼命寫論文拼升等,繼續與產業絕緣。儘管大部分教授教出來的學生未來是要到產業工作,可是很多老師卻從來沒到產業工作過,產業真的有那麼trivial,trivial到連沒待過產業的老師都可以培養出產業需要的人才嗎? 會不會太神奇了,或是根本有人太高估自己了。

找到關鍵,改善才有可能,無論觀摩德國師徒制,或是美式的教授產學兩棲制,或是走出台灣自己的特色,重點是要發現盲點,走出盲點,否則再多的論文,再多的獎項,就能叫好又叫座嗎?

星期六, 12月 31, 2011

我看大學行銷

這幾年因為少子化的擔憂,許多大學面臨招生不足的壓力,大學行銷有日漸抬頭的趨勢。除了常見仿照商業手法與借用大眾媒體做為宣傳管道,另一個較不為人知的就是教授投入行銷。有些學校,實施教師招生配額制,試圖挽救逐年下修的入學率。有些大學,教授走入高中,美其名為生涯輔導,實為為校宣傳。大學教授願意放下身段到校"生涯輔導",高中大多樂於接受配合,一唱一和,逐漸變成一種常態。

教授該不該投入行銷,對有些學校來說,是無從選擇的責任,對有些名星學校,招生從來不是問題,太多人報考才是問題,相差有如天壤。

大學或許不需自命清高,也不需將行銷視為罪惡,但行銷不屬於大學。我認為大學最珍貴的就是學習與研究的氣氛,友善的校園。大學本身有她必須面對的競爭,學術上各校爭相露出,研究上代有才人出。對學生來說,提供好的老師,課程,學習空間,無非就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把教學與研究做好,就是最好的大學行銷。拙劣地仿效商業行銷操作,或是教師走出校園生澀地招募未來學生,實無太大意義。

孫子兵法有一句: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正面迎敵,是為上乘兵法。真正的廣告,看不出是廣告;同樣地,看不出是行銷的大學行銷,才是真正的行銷。

星期一, 12月 19, 2011

開放軟體

微軟公司的dreamspark方案,提供學生在校免費使用開發軟體,中原大學的學生出席代表是我推薦的,所以我知道微軟一直大力推這個東西,微軟希望所有學生僅只於使用他們公司的軟體,出社會以後,老闆不得已只得買給年輕員工用,微軟目的就達到了。站在教育立場,老師不會隨之起舞,事實上我也不會主動鼓勵學生使用特定商業軟體 。

今日世界上每個軟體,不可能只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心血,如果沒有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例如Alan Turing, Ken Thompson, 以及今年十月剛過世的Dennis Ritchie,沒有無數科學先驅慷慨的知識分享,哪來今日商業軟體的蓬勃。商業公司將軟體視為私人財產,無止境擴大其商業利益,只是凸顯其無知與自大,不足取法。

理想的軟體發展模式應該是開放軟體open source,自由分享,妳運用別人的軟體,智慧產出也同等分享出去,讓知識滾雪球,社會才會進步,貧富差距與數位落差才會縮小,知識並不是給有錢人獨享的,這些偉大的先驅並沒有說窮人止步,無論貧富,都有權享受溫暖的智慧冬陽,照亮無知的黑暗。

星期日, 12月 11, 2011

(天地中原校刊) 賀!電算中心張耀仁主任榮獲桃園區域網路中心傑出人員表揚

1999電話客服滿意度高 電算中心張耀仁主任榮獲表揚

中原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自2010年5月起率先建置1999電話客服中心,大幅提升服務品質,張耀仁主任領導有方,因此榮獲「桃園區域網路中心(TANet)傑出人員」表揚;張主任為本校與台灣學術網路發展盡心盡力,實屬難能可貴!

繼續閱讀

星期五, 11月 25, 2011

 報名參加 12/7 張耀仁老師專題說明會

地點: 電學517 (實驗室)
時間: 7:00~8:00 pm
主題: 身心障礙者生活自理與工作提示輔具科技介紹
報名: 座位有限,事先報名者優先入場(請在下方意見區報名),歡迎電子系大三大二同學參加。

主持人
  • 陳彥儒
講者
  • 魏子崴
  • 蔡佑佶
  • 黃柏樵
  • 劉芳琳
Q&A

1. 想找張老師作專題,可是程式基礎不夠怎麼辦?
答:
建議選修系上程式語言課程,例如 Java(王佳祥老師),C++物件程式設計(劉宏煥老師),C(鄭立德老師),網路系統設計(張耀仁老師)

2. 我可以一個人單獨作專題嗎?
答:
張老師的專題團隊都是兩人一組。

3. 我如何選擇專題題目?
答:
當天每位研一簡報五分鐘之後,立即進行研一與專題生面談,自由配對 ,研一挑選未來一年的合作專題團隊 。每隊兩人,每位研究生至多招收兩隊。

4. 說明會當天我有事不能來,怎麼辦?
答:你可以請你的未來夥伴來聽取說明,回去轉述。或是你可以另外找時間到電學517與研究生自由交談。

5. 想跟老師作專題,還需要注意什麼?
答:可以參看老師寫的專題生園地

星期日, 11月 13, 2011

行動參與 跟非營利組織學習

五年前偶然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這一路走來,無論是學生,特別是我自己,彷彿開啟另一個人生,本來以為人生就是教書,研究,論文,寒暑假,但總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參與之後,加深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尤其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更是給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這種接觸必然只是短暫且不深刻的,有社工就服員的專業作為後盾,她們願意付出的心作為明燈,讓我和學生們在這條路上勇敢而無懼,更因此看到人生新的可能和意義。開授這門課,讓更多同學有機會跟老師一樣,從助人中得到真正的快樂,生命中每天充滿熱情。

感謝就服員們帶領中原這群學生走入生活場域,在歡樂的氣氛中貼近身心障礙者與大眾交織的世界。因為我們深信,無論身心是否障礙,都享有同等的尊嚴,我們也深信,唯有每個生命都能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你們像一座橋,透過真實的行動參與,協助學生跨越疏離,讓他們有機會體認校園外的世界,提供心靈必要的養分,讓年輕的生命得以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