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31, 2011
我看大學行銷
教授該不該投入行銷,對有些學校來說,是無從選擇的責任,對有些名星學校,招生從來不是問題,太多人報考才是問題,相差有如天壤。
大學或許不需自命清高,也不需將行銷視為罪惡,但行銷不屬於大學。我認為大學最珍貴的就是學習與研究的氣氛,友善的校園。大學本身有她必須面對的競爭,學術上各校爭相露出,研究上代有才人出。對學生來說,提供好的老師,課程,學習空間,無非就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把教學與研究做好,就是最好的大學行銷。拙劣地仿效商業行銷操作,或是教師走出校園生澀地招募未來學生,實無太大意義。
孫子兵法有一句: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正面迎敵,是為上乘兵法。真正的廣告,看不出是廣告;同樣地,看不出是行銷的大學行銷,才是真正的行銷。
星期五, 12月 30, 2011
我喜歡的公民媒體
上下游News&Market |工作日誌— 關注台灣的糧食自主、食品安全 ...
苦勞網 |是一個傳播社會運動訊息的網路媒體
破報 | 關心文化與藝術議題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
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
星期一, 12月 19, 2011
開放軟體
今日世界上每個軟體,不可能只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心血,如果沒有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例如Alan Turing, Ken Thompson, 以及今年十月剛過世的Dennis Ritchie,沒有無數科學先驅慷慨的知識分享,哪來今日商業軟體的蓬勃。商業公司將軟體視為私人財產,無止境擴大其商業利益,只是凸顯其無知與自大,不足取法。
星期日, 12月 11, 2011
(天地中原校刊) 賀!電算中心張耀仁主任榮獲桃園區域網路中心傑出人員表揚
中原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自2010年5月起率先建置1999電話客服中心,大幅提升服務品質,張耀仁主任領導有方,因此榮獲「桃園區域網路中心(TANet)傑出人員」表揚;張主任為本校與台灣學術網路發展盡心盡力,實屬難能可貴!
繼續閱讀
星期五, 11月 25, 2011
報名參加 12/7 張耀仁老師專題說明會
時間: 7:00~8:00 pm
主題: 身心障礙者生活自理與工作提示輔具科技介紹
報名: 座位有限,事先報名者優先入場(請在下方意見區報名),歡迎電子系大三大二同學參加。
主持人
- 陳彥儒
- 魏子崴
- 蔡佑佶
- 黃柏樵
- 劉芳琳
星期日, 11月 13, 2011
行動參與 跟非營利組織學習
感謝就服員們帶領中原這群學生走入生活場域,
星期二, 11月 08, 2011
星期日, 10月 16, 2011
波特小姐
星期二, 9月 27, 2011
星期五, 9月 02, 2011
三度拜訪風信子
星期四, 9月 01, 2011
服務學習 箇中三昧
我想提供三點心得,闡述服務學習的內涵。
1. 老師帶領
老師參與是服務學習成功的要素,如果不只學生進入場域,
2. 誰需要服務
被服務的對象真正需要什麼? 課程內容能夠解決他們的真實問題嗎? 還是我們已經預設科技立場,是我們在社區創造問題? 隨時檢視自己,確認是我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了讓我們"服務",
心得分享: 為精障服務 或接受精障服務
3. 氣味與樂趣
服務學習不是物理現象,它是化學變化。
心得分享: 服務學習是一種味道
星期三, 8月 24, 2011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記者張仟又/桃園報導】由中原大學電子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張
星期二, 8月 23, 2011
星期一, 8月 15, 2011
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或接受他們服務
我們實驗室從事精障科技研究超過五年,
最近我很高興看到有同學不問論文題目,
星期五, 8月 12, 2011
人生的動詞是 play
我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吳伯厚先生,常常提醒我們,音樂的動詞是 play,也就是"玩",不是"吹"(雙簧管)也不是"拉"(大提琴)。那種像"玩"一般的自在,隨興的元素,常常是再現前人音樂創作時不可或缺的。我很少到國家劇院聽古典音樂,除了不敢恭維那些拍得只有天上有的沙龍照,也不太想浸潤在那種用盡力氣揣摩的音符。在美國留學居住那幾年時間,有時參加友人的聚會,主人的小女孩會彈奏家中的舊鋼琴以娛賓客,歡歡喜喜的輕彈,有點漫不經心的自在,偶而彈酸(sour)幾個音也無須重來,頓時客廳氛圍變得不一樣,心情放鬆了,賓主間的拘束也打開了,這是正襟危坐在音樂廳裡面也無法得到的享受。
昨天剛從慢味優閒的台東回來,到了松山一下飛機,馬上是另一個世界,捷運,高鐵,四周是精心穿著的人們,對照著我的草帽,短褲,和腳上的園丁膠鞋。競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想到當今的孩子要考上建中北一女,基測只能錯一兩題,甚麼時候才能夠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們,讓他們不只看到小心翼翼不出錯的神奇,也能體驗屢敗屢戰的勇氣,知道其實只要不放棄,錯有什麼關係。這時,心裡面又回憶起多年以前去作客主人家中的小女孩正在 play 鋼琴,不只她很幸福,我們也很幸福。
星期六, 7月 16, 2011
內有家犬 小心慢行
長大過程身邊都有狗,八年前不到一歲的妹妹,中止流浪來到這裡,成為家庭的一員,一路伴隨孩子成長,陪伴內人營造社區,幾次半夜中吠走竊賊,無數次安撫家中成員的心,有了母親,家就是避風港,加上了狗,家變成堡壘。
最近家狗因為吠了鄰居的親人,惹了一些事端。有人說狗有潛藏的野性,是不可測的動物。我們家的狗,長期觀察下來,其實深俱理性,行為也極合乎邏輯。例如,她不吠鄰居,因為經常進出,面孔熟了。她每天看到郵差必吠,原因有三,郵差從不試圖與狗建立關係,每天騎著一隻鐵獸(機車)入侵門前,未經許可用手觸摸家物(信箱),狗吠郵差,原因在此。後來,內人跟郵差閒聊,他有興趣與家狗和好,開始嘗試與狗建立關係,改用親切的聲音呼喊狗名,幾天下來,狗也成了朋友。
又有一次,一位鄰居罕見的老母來子女家中暫住,提著衣籃幫忙晒衣,家狗立即上前緊迫盯人,直吠不已,一時嚇到了老人家,只好出面賠不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狗看到一個陌生人,從鄰居家中取走物品,二話不說向外離去,難道不該出聲阻止,忠狗好心沒好報,再添一樁。
每天與狗一同散步,很多路人見其可愛,都想伸手去摸,常遭家狗喝止,路人百思不得其解,狗不都是友善的嗎? 以家狗來說,你又沒報上名來(伸出手掌心,散發體味作敵我識別),又沒打招呼(妹妹好久不見!),就要伸手觸摸重要安全部位(頭部),家狗當然要立刻進入防衛模式,此乃邏輯必然性。
狗沒有面具,沒有偽善,心情外露,只要看耳是順服或警戒,尾巴搖擺或僵直,就可以判斷其是否友善。但狗也會欺負弱小,一旦人開始恐懼,化學氣味飄入空中,馬上會被狗靈敏的鼻子嗅出,下場可能不妙。總之,儘管人類生活越加都市化,狗依然普遍存在,牠被馴服的野性,提醒了我們亟欲掩蓋的野性,牠的忠純,可以喚起我們內在的良善,學習如何與天下的狗共處,就可以避免與狗交惡,隨處享受這種動物的天真與善美,增添生活的趣味,提昇生命的價值。
好人不會寂寞
就服員其實你像先知,像過去每一位先知,路途上沒有其他人的腳步聲,只有孤獨而行,勇敢追隨心中的鼓聲,屢次跌倒,屢次前進。
我很高興在人生路途上巧遇你們就服員,這也是一個『長出來的意外』,投入身心障礙科技研究以後,我也開始不時感到孤獨,就像今天批閱的研究論文,本
相信你的周圍,也有走得比較平順,比較不另類的人,但我相信,她們並不真正令人稱羨,因為你知道你的路雖孤單,但並非錯誤,你應該感到眾人皆醉,而你獨醒的驕傲
感謝就服員,你們不是用口才,不是用文字論述,而是用一步一步極其平凡的實踐,穿插一幕一幕極不平凡的美夢,這是我們欠缺不足,需要跟你學習的。我們師生從中經歷
謝謝你用生命寫下歷史,像先知以明鏡照亮前方。如果沒有這段共同經驗,就沒有後來的徹悟,就算往後一帆風順,人生將何其庸碌。
離開體制以後,我們共同看到你的海闊天空,你的舞台更大了,你的影響力更遠了,我們為你七個月以前所做的決定喝采,也要給你拍手,加油,稱讚你的勇敢與堅持。
星期一, 7月 04, 2011
用Pad看 TED
如果Pad對我還有點吸引力的話,那就是用來看Youtube,特別是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 這些講者無論談創意,聊科技,看全球,都相當有獨特性,是我最喜歡看的網站。因為沒有Pad, 總是在電腦前觀看TED,要是有Pad 或許會方便多了,不過想想,每天在電腦桌前工作已經這麼長了,離開電腦,無論帶狗散步,種菜拔草,都變成一種享受,似乎也沒必要再掏出Pad,繼續與"電腦"共舞。
言歸正傳,已經買了Pad的人,極力推薦用Pad看 TED
ps: 很多TED演講都有中文字幕,有些新的可能沒有,不過順便練習英文也不錯。
張老師的碎碎念: 如何以英語正確指稱身心障礙者
Taiwan Association for the Employment Rights of the Disabled
當時我有些覺得不妥,不過後來請一位外國朋友看過,認為妥適,我就沒有堅持下去。
這次因為期刊論文發表,兩位國外特教學者特別指出,在當今世界潮流,已經不再使用the disabled(被動式),而應該使用第一人稱people who have disabilities 或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我引述其中一位學者的評論
please do not use the words, "the disabled"? current convention demands person-first language such as "people who have disabilities."
使用the disabled 並非文法錯誤,而是反應了身心障礙研究的當代思維,因為被動語句隱含一個主詞,例如the oppressed (受壓迫者)一詞,隱含壓迫者的存在,那麼the disabled(被去能者)到底隱含"誰"做了"去能"這件事? 父母,上天,基因,機率? 總之皆不甚洽當。
正如過去 mental retardation (智障) 一詞並無不妥,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這個知名學術團體也不得不更名,採用較無爭議性的用詞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DD) 智能與發展障礙。
碎碎念結束。
衍伸閱讀
指稱身心障礙者
張老師的碎碎念: 我們如何專業地稱呼身心障礙者
星期日, 7月 03, 2011
我台大電機同學現在做甚麼
再多的光環,也經不起時光的摧殘磨滅。1982當年以第一志願考進台大電機的甲組前100人,曾經和我同窗四年,現在跟一般人沒甚麼兩樣,在公司當業務,在台灣擔任公司主管或工程師,在公私立大學教書,開補習班,做投顧,在家待業,開會計事務所,在美國微軟擔任研發工程師,公司倒了正在找新工作...。其實跟我在中原二十多年來教過的學生畢業後的表現並沒有甚麼不同。
西方人常說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直譯: 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直到他們知道你有多麼在乎。) 一針見血,值得深思。
本系倫理學兼任教師李素楨教授提到超義務行為,那種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責任的人,或許不易做到。一般來說,被社會尊敬的人,不是學問好,學歷高,面貌姣好,或是財富滿貫的人,而是能服務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