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1, 2011

3/17 [演講]"莫拉克風災部落重建"紀錄片放映與經驗分享


3/17 [演講]"莫拉克風災部落重建"紀錄片放映與經驗分享
by 專業社工蘇雅婷小姐與紀錄片工作團隊 導演:麻子 ,剪接:林奎妙,駐地志工:蘇雅婷 胡人元(嘉蘭報告)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今天上完課講員說他覺得贈屋這個方式有問題,我想怎麼不能先"借屋"呢?就是先讓他們有房子住,有安頓的地方,但是要簽約規定如需長就居住,擇定居兩年後(假設為兩年),需要每個月繳納多偌千元(依照其平時的工作狀態設定繳款),這樣不是可以讓他們安定後也做出對社會負責任的事情嗎?也不會有贈與的問題,還是我的想法過於天真了...

Yao Jen 提到...

我想胡老師提到兩個重點
1. 如果沒有蘇小姐到大鳥,自救會能夠成立運作嗎?
2.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壢,同學們知道可以成立自救會嗎?

希望學生可以藉此學習服務的智慧與勇氣,以及如何公民參與。這也是這門服務學習課程的目的。

Unknown 提到...

重建是個複雜的問題,我那天講的不夠精準。我所談的「贈與」問題,要強調的是「贈與關係」而不是「贈與」本身。贈與關係變成一種救援性、恩惠性、上對下的不對等關係,所以讓災民的重建主體不見了,也勾引出人性依賴與貪婪的部分,對災民反而造成再次的壓迫與污名(我送你房子你還這麼貪,籮蔔棍棒齊下)。
一般家庭一輩子最多只會有一棟房子,受災後,他很難再有另一棟房子,蓋屋這件事,沒有政府與民間的資源,一般人絕對辦不到。我的想法傾向於讓他們每月負擔很少錢,但若干年後可以得到那些房子的所有權,租用關係會變成寄人籬下、沒有主體、沒有根的感覺。
說到社會責任,其實是重建制度的問題,當我們在捐款時,不是捐款就了了我們的社會責任及對災難的焦慮,也要張大眼睛看政府及民間如何在重建,帶來了什麼作用。謝謝你的回應。(蘇雅婷)

Unknown 提到...

這是紀錄片放映前準備的一些資料,想說既然沒有機會分享到,就當做是補充吧,請大家參考參考,不好意思啦!
過去的部落是採集狩獵,拿自己需要的,一個部落就是一個王國,是分工合作的蜜蜂窩組織,家族中心,彼此緊密的相關,即便後來有的農業,也是多元的自然農法,非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在山坡地邊整地堆疊石頭做好水土保持,可以不避永遠彎著腰工作;獵人們cinunan(所謂的cinunan,就是一種命格的稱呼,是代表這個是被允諾的、被給予的,譬如這個人他就是一直獵到山豬,獵不到山羌,那他就是獵山豬的命格。)去山上打獵,以前都是用lingai(陷阱),不像現在都用頭燈用槍,總是祈求山神與祖靈們給我們那最最不好的、不要的,且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接受,對大自然對土地永遠是那麼尊敬與感恩,回到部落就是分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份(部位)(小故事飛毛腿cacavan),大家就是一起開心同樂,即便自己沒有打到或上山,還是有肉可以分享得到,但也是因為這樣,到現在,許多傳統的獵人老婆甚至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出去打獵,因為一去就是很久,回來又要分給別人,但獵人們打到獵物,分享,存有獸骨、獸角、獸皮,卻是永遠的驕傲。
在(傳統的)部落裡,是集體的、分享的,小小的自己(舉個例子:九十歲的老人家說『雖然我已經九十歲了,但我仍然什麼都不懂!』),排灣族講的話會轉彎,他們總不是明確的直指,一定要繞很多圈圈,EX:老人家看到年青人一直在喝酒不工作:『usicengele djanu sun?』,意指:『我還有什麼好稱讚你的?』,尊重階級制度,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以拉勞蘭青年會為例,他們認為男人的生命共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雕塑期,只要聽話、服從,學習哥哥們做事的方法與態度。
第二階段:服務,開始有想法的在做事情與學習。
第三階段:服事,已經有想法的在做事情,並且知道該怎麼把事情做好。
第四階段:完整,知道怎麼帶領及教導弟弟們。
第五階段:LIKU(榮耀),在這階段,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希望得到祖先的讚美。第六階段:生命,可以回憶、品嘗、述說自己這一生所經歷的種種生命故事。
  而在青年會裡就建立起這樣嚴謹的倫理制度,大約分為三個階層,小學生
的小刀幫,就是在所謂的雕塑期,必須遵守哥哥們教導,國中生與高中生的斧
頭幫,則是在服務與服事,除了學習與工作,並要認識與實踐青年會是一個整
體、團結,而在經過了完整的訓練之後,經過哥哥們(青年階級)的嚴酷考驗
與認同,就可以晉升到青年階級-kanzan,也就是「完整」,同時也是部落青
年等了十幾年的成年禮,成為kanzan的意義與責任非凡(把欠他們的還給他們),不只是一種榮耀與榜樣,他負責教育整個青年會的弟弟們,kanzan裡的大哥哥約翰曾對斧頭幫成員所說:「不要以為kanzan很屌很厲害,kanzan沒有你們,我們什麼都不是,但你們也不能沒有我們,我們必須教育你們,我們是一體的,是彼此緊密結合環環相扣的!」但是青年只要結婚,就得離開cakar,成為青少年們的精神領導,進入「榮耀」與「生命」的人生階段。

很多人會說原住民福利好,政府很照顧他們,還給他們加分,曾經在溪州部落就有一位母親說她寧可自己的孩子放棄加分,也不要一輩子被人指指點點說是加分考上來的,再說不同的文化生活經驗,那些課本上的東西其實有根本上的文化不適性(SIKINU說:我寫文章的那個力量,來自於我小的時候受到外公跟外婆的影響是非常的是非常的深。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寫作文,老師看不懂我寫的東西,在我的右批跟左批上面跟我寫那個,文藻詞彙不通啊!跳躍式邏輯不切實際的這樣。國中給我寫朽木不可雕也,我自己括弧可以種香菇。那個時候的作文幾乎出現的就是很中國的,形容水果就是說那種結石累累啊!滿山滿谷啊,樹大便是美啊!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寫不出那樣子的文章,我寫出的是我的眼睛裝不滿,對那個時候的作文課的老師來說,那個根本不是形容詞的形容詞。我們稱太陽下山,一般的小孩子形容頂多就是,太陽公公頂著火輪子回去,不然就是夕陽西下,我就沒有辦法寫出那種,我只能寫出太陽被山的稜線吃掉,我無法寫出譬如說我的記憶深埋在心中這樣的詞語,我無法寫出來。我可能會寫出我要從泥土裡面把它翻出來,那對我的用語來說,都是從外公外婆用原住民說話的語詞,把它翻過來之後,我覺得那種是我說話的方式。),加上過去日本人及國民政府強暴的集團移駐、統一管理(住在山的心臟,把山林擬人、土地命名,一條溪不同的部分就有不同的名字),將他們的傳統領域、土地收歸國有(劃為保留地),共有的土地私有化,重建的割裂(國土保育法、劃定特定區域、永久屋僅使用權),族人們失去了自己的獵場(冰箱)、耕作地,部落的土地更少了,還得面對被強制徵收,一再失去土地的問題,那個被傷害與不信任感,就是這樣累積而來的。

Unknown 提到...

過去的部落是採集狩獵,拿自己需要的,一個部落就是一個王國,是分工合作的蜜蜂窩組織,家族中心,彼此緊密的相關,即便後來有的農業,也是多元的自然農法,非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在山坡地邊整地堆疊石頭做好水土保持,可以不避永遠彎著腰工作;獵人們cinunan(所謂的cinunan,就是一種命格的稱呼,是代表這個是被允諾的、被給予的,譬如這個人他就是一直獵到山豬,獵不到山羌,那他就是獵山豬的命格。)去山上打獵,以前都是用lingai(陷阱),不像現在都用頭燈用槍,總是祈求山神與祖靈們給我們那最最不好的、不要的,且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接受,對大自然對土地永遠是那麼尊敬與感恩,回到部落就是分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份(部位)(小故事飛毛腿cacavan),大家就是一起開心同樂,即便自己沒有打到或上山,還是有肉可以分享得到,但也是因為這樣,到現在,許多傳統的獵人的老婆甚至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出去打獵,因為一去就是很久,回來又要分給別人,但獵人們打到獵物,分享,存有獸骨、獸角、獸皮,卻是永遠的驕傲。
在(傳統的)部落裡,是集體的、分享的,小小的自己(舉個例子:九十歲的老人家說『雖然我已經九十歲了,但我仍然什麼都不懂!』),排灣族講的話會轉彎,他們總不是明確的直指,一定要繞很多圈圈,EX:老人家看到年青人一直在喝酒不工作:『usicengele djanu sun?』,意指:『我還有什麼好稱讚你的?』,尊重階級制度,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以拉勞蘭青年會為例,他們認為男人的生命共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雕塑期,只要聽話、服從,學習哥哥們做事的方法與態度。
第二階段:服務,開始有想法的在做事情與學習。
第三階段:服事,已經有想法的在做事情,並且知道該怎麼把事情做好。
第四階段:完整,知道怎麼帶領及教導弟弟們。
第五階段:LIKU(榮耀),在這階段,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希望得到祖先的讚美。第六階段:生命,可以回憶、品嘗、述說自己這一生所經歷的種種生命故事。
  而在青年會裡就建立起這樣嚴謹的倫理制度,大約分為三個階層,小學生
的小刀幫,就是在所謂的雕塑期,必須遵守哥哥們教導,國中生與高中生的斧
頭幫,則是在服務與服事,除了學習與工作,並要認識與實踐青年會是一個整
體、團結,而在經過了完整的訓練之後,經過哥哥們(青年階級)的嚴酷考驗
與認同,就可以晉升到青年階級-kanzan,也就是「完整」,同時也是部落青
年等了十幾年的成年禮,成為kanzan的意義與責任非凡(把欠他們的還給他們),不只是一種榮耀與榜樣,他負責教育整個青年會的弟弟們,kanzan裡的大哥哥約翰曾對斧頭幫成員所說:「不要以為kanzan很屌很厲害,kanzan沒有你們,我們什麼都不是,但你們也不能沒有我們,我們必須教育你們,我們是一體的,是彼此緊密結合環環相扣的!」但是青年只要結婚,就得離開cakar,成為青少年們的精神領導,進入「榮耀」與「生命」的人生階段。

很多人會說原住民福利好,政府很照顧他們,還給他們加分,曾經在溪州部落就有一位母親說她寧可自己的孩子放棄加分,也不要一輩子被人指指點點說是加分考上來的,再說不同的文化生活經驗,那些課本上的東西其實有根本上的文化不適性(SIKINU說:我寫文章的那個力量,來自於我小的時候受到外公跟外婆的影響是非常的是非常的深。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寫作文,老師看不懂我寫的東西,在我的右批跟左批上面跟我寫那個,文藻詞彙不通啊!跳躍式邏輯不切實際的這樣。國中給我寫朽木不可雕也,我自己括弧可以種香菇。那個時候的作文幾乎出現的就是很中國的,形容水果就是說那種結石累累啊!滿山滿谷啊,樹大便是美啊!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寫不出那樣子的文章,我寫出的是我的眼睛裝不滿,對那個時候的作文課的老師來說,那個根本不是形容詞的形容詞。我們稱太陽下山,一般的小孩子形容頂多就是,太陽公公頂著火輪子回去,不然就是夕陽西下,我就沒有辦法寫出那種,我只能寫出太陽被山的稜線吃掉,我無法寫出譬如說我的記憶深埋在心中這樣的詞語,我無法寫出來。我可能會寫出我要從泥土裡面把它翻出來,那對我的用語來說,都是從外公外婆用原住民說話的語詞,把它翻過來之後,我覺得那種是我說話的方式。),加上過去日本人及國民政府強暴的集團移駐、統一管理(住在山的心臟,把山林擬人、土地命名,一條溪不同的部分就有不同的名字),將他們的傳統領域、土地收歸國有(劃為保留地),共有的土地私有化,重建的割裂(國土保育法、劃定特定區域、永久屋僅使用權),族人們失去了自己的獵場(冰箱)、耕作地,部落的土地更少了,還得面對被強制徵收,一再失去土地的問題,那個被傷害與不信任感,就是這樣累積而來的。

Unknown 提到...

這是這次分享前做的準備,因為時間關係沒能來得及向大家報告,當作補充說明好了;為什麼提到青年會?因為在傳統的東排灣族部落裡就有青年會(cakar)這組織,是未成年男子集會訓練的地方,也是部落的勞動力、戰力來源,小朋友要離家送到會所接受訓練,結婚成家時離開,而我認為,在整個重建過程中,青年會是可以凝聚部落青年、部落能量的重要組織,自主發動各種自力救濟、關懷行動,但目前東部許多部落的青年會都已經不存在或失去功能了。

boulin 提到...

這堂課可說是和投身(蹲點)災區的參與者近距接觸,而且有記錄片作證,過程記錄得很好。
我想服務學習這堂課的關鍵詞是「自救會」,我們都可以反省,在我們週邊的環境的平日,雖無重大災難,是否仍可學習平日的「自救」,放眼環顧,譬如全人教育村的臨時校門,當行人綠灯亮著,仍有機車闖紅燈;中北路及實踐路沒有人行道;近日校方如何管控校內餐廳可慮的輻射食品來源?...有些是個人自救的問題,有些要集體行動(組織),總之,其實平日也有很多事情要雞婆一點,積極一點,不必等到發生事情,就來不及了!
p.s.各位可能不知,臨時校門的紅綠灯號誌和力行宿舍左邊車棚內的通道,是我五年前不斷在主管會議中向總務處嚕唆而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