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28, 2012

來自場域的挑戰與回應

近年來與學生進入身心障礙場域,進行輔助科技研究,結果常發生身障者需要的和我們當初想的不同,行動研究的特色就是不斷修正,發掘真相。所以恕我直說,發生這種情況不能算是打擊。

甚至有時候,我們連問題都問錯了,以為精障者在庇護工場會忘了找錢,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找錯錢。這也很好,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原來那樣。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力協助他們,但是我們及時修正原來命題,也沒有強迫他們接受。所以這樣也是有收獲啊,至少找到真相,如果你沒有進入場域,你不會知道這點。

行動研究與傳統研究不同,傳統研究只要發現與預設理論不同,就會放棄理論,說這是研究限制,而命題是從不改變的。行動研究雖有假設,但是必須隨著進入場域發現的事實,不斷改變你的假設,不斷的驗證,所以過程是螺旋前進的,並非不進則退。

輔具如果不適用,就是不適用,不可能勉強的,勉強的下場,是我們看到全世界輔具拋棄率高達95%,我們當然不希望辛苦研發出來的輔具被拋棄。所以你必須有足夠的韌性與耐心,願意不斷修正你的命題,不斷修正你的方案,直到使用者可以接受,而不是去限制使用者該怎麼動怎麼做。

我們每年舉辦身心障礙體驗營,就是想製造機會,給大家一個平台,近距離去了解身障者,與他們自然相處,你才會看到真正的問題,減少錯誤的預設。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因為害怕錯誤,那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成功總是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的,這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與參與者平等看待,真心相處,這是做人基本道理,無論你做不做研究,都該如此。有些研究生,做完實驗,馬上走人,身障者受傷很深,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我不同意做白工的說法,你只要努力過,一定學到東西,或許這次只是學到教訓,但下次你學到的經驗可能就會派上用場。賈博斯說過,你所經歷的,或許當下不以為意,甚至不以為然,但是到最後這些點點滴滴都會連接起來,成就那時候的你,賈博斯就是最好的寫照,他曾經是嬉皮,也到過印度打混,不過這些經歷都變成他後來設計理念的一部分。

我覺得要激發真正的創造力,唯有歷經真實的體驗,以及內心的感動,光是書本是無法創造體驗與感動的。如果你有一天能夠重新看待你的遇到的挫折,遭受的打擊,反而學到經驗,當下沒有立刻一炮而紅,是因為你以後要成就更大更高,如果你真的經驗過感動過。

星期一, 2月 27, 2012

企業的思維可以加快節能減碳腳步



(圖片來源 Wikipedia, cc版權)

上星期丹麥格蘭富公司總經理來學校,才知道光是幫浦就用掉全世界15%的能源,由於格蘭富生產的幫浦佔有率第一,他們公司發現只要能將他們生產的幫浦省電20%,全世界就可以減少1%能源消耗。難怪他們訂了每年減少5%碳足跡的目標,做不到的話,總經理的年終獎金就飛了。這可是玩真的,老總也只好每天都在想如何節能減碳啊。

星期日, 2月 26, 2012

非營利組織的未來

前一陣子和陽光基金會的社福界老前輩談非營利組織的未來,隨著社會發展M型化,這幾年NGO募款變得困難,2008金融海嘯那年全台灣捐款降了七成,未來能夠捐款的大眾將會持續變少,捐款金額也會日益下降。因此,NGO一方面可能要去思考如何直接和大企業合作,喜憨兒和天使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另一方面,NGO可能要思考如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你我只要活著就會和NGO發生關係, 因為民眾其實要過得很辛苦, 如何讓NGO不需依賴民眾額外捐出的善款,陽光洗車中心,心路加油站/乾洗店就是很好的實例,打破NGO是接受社會服務的概念,NGO也可以回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服務大眾,並賴以為生,可以說是走向社會企業的樣態吧。

其實那位前輩跟我都理解鎮中小型社福機構也面臨類似"中小企業"的困境。當時我們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看不到政府會發生多大作用,一來政府財力每況愈下,自身難保,而台灣非營利組織有13萬家,僧多米少,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不太可能得到政府實質有效的幫助,正如台灣120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幾乎從來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缺點是很多中小企業陣亡,好處是存活下來的都練就一身功力。一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燒完,熱情燒完,於是開始自我調整,學習跟政府用一樣的語言,慢慢變得每天擔心不一定是個案,而是下個政府方案補助能否拿到,否則職工人員要走,個案也會變少。另一方面,哪些依舊懷著理想,小而美的機構,雖有優異的職工,熱情的志工,但目前還是多需要政府補助,否則因為庇護工場營利艱困,常常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這樣的機構還是少數。所以長期來說,靠政府不是長久之計,民眾的想法要改變,願意去使用非營利組織的生活服務(加油,乾洗,餐飲...),在生活中支持非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也必須提升,我夢想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的咖啡廳做得比星巴克還好,還更有特色。

星期五, 2月 24, 2012

演講: 服務學習與無障礙科技研究



電資學院不分系法拉第e學苑演講系列
講題: 服務學習與無障礙科技研究
講者: 張耀仁 (中原電子系)
時間: 02/24(五),18:55~20:35
地點: 中原大學真知大樓305

歷年服務學習活動相本

星期二, 2月 21, 2012

談非營利組織資訊運用現況與挑戰



幾位來自不同地方的NGO朋友不約而同聊起資訊志工,如何讓志工運用假期時間或空擋協助非營利組織運用資訊系統,這個構想很棒。但是誰做規劃,NGO的資訊策略誰來負責?公司內有CIO擬定要不要導入ERP,要不要實施CMMI,照理說NGO也需要有人做規劃。但是 NGO 服務個案的人手早已嚴重不足,哪有力氣管到資訊,造成很多社福團體有終端,有智慧手機,卻無NGO專屬的雲端,結果大部分還是得繼續用Google, FB 的服務,雖然對提升個人資訊管理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NGO的資訊管理卻依舊大片空白。

通常NGO導入資訊系統後,是災難的開始,因為一開始找得到人來維護,員工也會使用,過一陣子,會用的員工離職了,委外廠商不見了,這個系統變成孤兒,丟掉也不行,留著也不好用。有沒有單位可以成立NGO雲端,幫所有NGO管理資訊,稱做共用的虛擬IT部門也可以,但是要有經費,可以永續經營,而且要有資訊高手,不要是半調子的人在操作。NGO需求很多,柴米鹽油都需要,我先想到募款,或是接受捐贈的功能,如果有個募款雲端,所有NGO都可以申請來使用,應該不錯。
政府的確做過不少與NGO有關的系統,但這是為NGO做的,還是政府為自己做的?很多這樣的系統,與其說是服務NGO,不如說是管考NGO,符合NGO需要的個案管理系統,不應是給政府用來做KPI報表用的,政府如果要好好做的話,應該是協助助人工作者去做好第一線的服務。這也是政府認為他做了,但是NGO卻不以為然。

除了政府的心態需要調整,執行技術上也有待商榷。政府常常找民間廠商來承攬與NGO相關的資訊系統,這些公司會去問發包政府單位的承辦人員: NGO需要甚麼,但是政府真的知道NGO要甚麼嗎?照理講,應該要去問NGO需要甚麼才對啊,但是便宜行事的結果,造就不好用的系統,就是NGO受苦的開始。

這幾年我和政大王增勇教授以及一群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特教老師從事輔助科技研製,包含工作提示,室內導航以及搭車指引等,使用者經驗的確是關鍵,一位重度智能障礙者無法告訴你他的需求是甚麼,一位精神分裂者無法與跟你道出他的工作需要何種輔具,因此只能以長期參與方式,在使用者在他的場域而非介入者的場域緩慢進行,以共同設計的方式研製這些輔助科技。不同於政府常用的做法,我們重視使用者經驗,政府多重視功能面,我們在場域中設計,而政府的委外廠商鮮少進入使用者場域,更少使用參與式設計(PD, Participatory Design),因為PD需要太多人月,必須與使用者持續對話,這些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成本,加上台灣訓練出來的系統設計師,在教室中養成,鮮少受過PD的啟發,對這個方法也不熟悉。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星期五, 2月 17, 2012

超越獲獎的侷限

學生們爭取red dot/ IF 獎項,去年台灣在 red dot 得獎數與韓國幾乎並列世界第一,台灣孩子的創造力,當然無庸置疑。可惜,這些獎項絕大部份並未與文創產業發生關係,對創造就業或提升產值尚未產生力道。

有位朋友的女兒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最近她設計的一塊布料被Calvin Klein高價買走了,將大量用在今年某些產品上。我在想,全世界的設計學校何其多,廠商如何找到千里馬,同樣的,全世界的時裝品牌何其多,師生即使有好的設計又該聯絡誰?

原來在英國有agent這種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他們非常了解每個品牌的特色,也非常了解學校的設計走向。當學生辦設計成果發表會時,agent會過來物色,跟學生講這塊布料可以賣給LV,那塊布料可以賣給Gucci,甚至agent也可以給你建議,如果那裡改一下,Calvin Klein可能就會有興趣,促成交易。這樣學生可以安心創作,廠商也可以不用擔心錯失千里馬,有這種文創產業的催化角色,似乎蠻不錯的。

你說 我說

(2008 張耀仁攝於奧斯陸)


常有同學說 沒有讀研究所 好像會矮人一截
我會說 讓你尊敬的人 是因為他的學歷嗎

常有同學說 沒有懂很多 好像不敢插話
我會說 你願意親近的人 是因為她很會說話嗎

放得下
才好承擔

減法
其實也是一種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