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和陽光基金會的社福界老前輩談非營利組織的未來,隨著社會發展M型化,這幾年NGO募款變得困難,2008金融海嘯那年全台灣捐款降了七成,未來能夠捐款的大眾將會持續變少,捐款金額也會日益下降。因此,NGO一方面可能要去思考如何直接和大企業合作,喜憨兒和天使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另一方面,NGO可能要思考如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你我只要活著就會和NGO發生關係, 因為民眾其實要過得很辛苦, 如何讓NGO不需依賴民眾額外捐出的善款,陽光洗車中心,心路加油站/乾洗店就是很好的實例,打破NGO是接受社會服務的概念,NGO也可以回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服務大眾,並賴以為生,可以說是走向社會企業的樣態吧。
其實那位前輩跟我都理解鎮中小型社福機構也面臨類似"中小企業"的困境。當時我們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看不到政府會發生多大作用,一來政府財力每況愈下,自身難保,而台灣非營利組織有13萬家,僧多米少,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不太可能得到政府實質有效的幫助,正如台灣120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幾乎從來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缺點是很多中小企業陣亡,好處是存活下來的都練就一身功力。一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燒完,熱情燒完,於是開始自我調整,學習跟政府用一樣的語言,慢慢變得每天擔心不一定是個案,而是下個政府方案補助能否拿到,否則職工人員要走,個案也會變少。另一方面,哪些依舊懷著理想,小而美的機構,雖有優異的職工,熱情的志工,但目前還是多需要政府補助,否則因為庇護工場營利艱困,常常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這樣的機構還是少數。所以長期來說,靠政府不是長久之計,民眾的想法要改變,願意去使用非營利組織的生活服務(加油,乾洗,餐飲...),在生活中支持非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也必須提升,我夢想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的咖啡廳做得比星巴克還好,還更有特色。
星期日, 2月 26, 2012
星期二, 2月 21, 2012
談非營利組織資訊運用現況與挑戰
幾位來自不同地方的NGO朋友不約而同聊起資訊志工,如何讓志工運用假期時間或空擋協助非營利組織運用資訊系統,這個構想很棒。但是誰做規劃,NGO的資訊策略誰來負責?公司內
通常NGO導入資訊系統後,是災難的開始,因為一開始找得到人來維護,員工也會使用,過一陣子,會用的員工離職了,委外廠商不見了,這個系統變成孤兒,丟掉也不行,留著也不好用。有沒有單位可以成立NGO雲端,幫所有NGO管理資訊,稱做共用的虛擬IT部門也可以,但是要有經費,可以永續經營,而且要有資訊高手,不要是半調子的人在操作。NGO需求很多,柴米鹽油都需要,我先想到募款,或是接受捐贈的功能,如果有個募款雲端,所有NGO 都可以申請來使用,應該不錯。
政府的確做過不少與NGO有關的系統,但這是為NGO做的,還是政府為自己做的?很多這樣的系統,與其說是服務NGO,不如說是管考NGO,符合NGO需要的個案管理系統,不應是給政府用來做KPI報表用的,政府如果要好好做的話,應該是協助助人工作者去做好第一線的服務。這 也是政府認為他做了,但是NGO卻不以為然。
除了政府的心態需要調整,執行技術上也有待商榷。政府常常找民間廠商來承攬與NGO相關的資訊系統,這些公司會去問發包政府單位的承辦人員: NGO需要甚麼,但是政府真的知道NGO要甚麼嗎?照理講,應該要去問NGO需要甚麼才對啊,但是便宜行事的結 果,造就不好用的系統,就是NGO受苦的開始。
這幾年我和政大王增勇教授以及一群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特教老師從事輔助科技研製,包含工作提示,室內導航以及搭車指引等,使用者經驗的確是關鍵,一位重度智能障礙者無法告訴你他的需求是甚麼,一位精神分裂者無法與跟你道出他的工作需要何種輔具,因此只能以長期參與方式,在使用者在他的場域而非介入者的場域緩慢進行,以共同設計的方式研製這些輔助科技。不同於政府常用的做法,我們重視使用者經驗,政府多重視功能面,我們在場域中設計,而政府的委外廠商鮮少進入使用者場域,更少使用參與式設計(PD, Participatory Design),因為PD需要太多人月,必須與使用者持續對話,這些都可能會被解讀為成本,加上台灣訓練出來的系統設計師,在教室中養成,鮮少受過PD的啟發,對這個方法也不熟悉。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星期六, 1月 07, 2012
101.2.6(一)~~101.2.9(四) 中原大學-身心障礙體驗營
101.2.6(一)~~101.2.9(四) 中原大學-身心障礙體驗營: 張老師深信學生的輔具專題需要結合身障與社工,才能跳脫實驗室的限制,真正貼近使用者需求,這使他自然聯想到結合服務學習與輔具科技的可行性。學生團隊每 年參加為期五天的身心障礙體驗營,以及每月跟隨社工進入餐廳廚房,醫院,加油站,與精神障礙者一起學習工作,並且多年來不斷往返北高,深入高雄...
活動相本
第一天 心生活協會,陽光基金會
第二天 家總
第三天 盲人重建院,聽障協會
第四天 喜憨兒
星期五, 1月 06, 2012
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 願力量與你同在
服務學習是一種行動式的學習策略,從田野回來之後,學生反思(
以服務學習做為教學策略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超越"我在教skype","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期日, 11月 13, 2011
行動參與 跟非營利組織學習
五年前偶然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這一路走來,無論是學生,特別是我自己,彷彿開啟另一個人生,本來以為人生就是教書,研究,論文,寒暑假,但總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參與之後,加深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尤其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更是給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這種接觸必然只是短暫且不深刻的,有社工就服員的專業作為後盾,她們願意付出的心作為明燈,讓我和學生們在這條路上勇敢而無懼,更因此看到人生新的可能和意義。開授這門課,讓更多同學有機會跟老師一樣,從助人中得到真正的快樂,生命中每天充滿熱情。
感謝就服員們帶領中原這群學生走入生活場域,在歡樂的氣氛中貼近身心障礙者與大眾交織的世界。因為我們深信,無論身心是否障礙,都享有同等的尊嚴,我們也深信,唯有每個生命都能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你們像一座橋,透過真實的行動參與,協助學生跨越疏離,讓他們有機會體認校園外的世界,提供心靈必要的養分,讓年輕的生命得以真正成長。
感謝就服員們帶領中原這群學生走入生活場域,
星期五, 9月 02, 2011
三度拜訪風信子
星期日, 5月 01, 2011
海外服務學習營 賴樹盛,楊運生用生命說故事
4/30老師參加了海外服務學習營,沒想到這會是一個如此不一樣的活動。
賴樹盛六年在泰緬邊境海外服務經驗,在講台上,他不用講稿,難民,地雷,貧困,直接用生命講故事,我們身為老師,可否也暫時不談教育,直接面對生命。
楊運生從事社會工作,關注遊民,曾被打縫了幾針,被踢倒在地吐口水,依然繼續服務遊民,到底是哪一種生命勇氣,有如此大的支撐力量。
如果一個人,可以歷經這些,還有甚麼不能接受的挑戰,真正活過的生命,真好。
賴樹盛六年在泰緬邊境海外服務經驗,在講台上,他不用講稿,
楊運生從事社會工作,關注遊民,曾被打縫了幾針,
如果一個人,可以歷經這些,還有甚麼不能接受的挑戰,
星期六, 1月 22, 2011
參與非營利組織,開啟勇敢無懼的人生
我們學校有位吳肇銘老師,他是國際服務志工,已經到過非洲馬拉威,亞洲的北印度,泰北,柬埔寨從事國際服務,在一次接受天下雜誌專訪的時候,他說從事助人工作,給孩子一個榜樣,是他能給他兩個女兒最好的禮物。沒錯,比起一起去餐館,觀光,購物,能與家人一起來做助人工作,好像是詮釋家人關係的新角度。
個人從接觸精障者/就輔員這些經驗找回失去很久的好奇動力,重新檢視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無論世間如何擺盪,原來人生那麼值得去努力。
透過行動,可以獲得寶貴的在地知識,學生們的論述更加驗證了,沒有經過反省的知識,是不具意義的。透過書寫與反省,再度深入經驗的世界裡,一旦拉回現 實的場景,將因而領悟更多的洞察與看見更寬廣的視野。
如果學生不是自治的,為精障者努力不是內化的,那麼成果就只是樣版,沒有內涵。值得欣慰的是,學生真的自動自發,很多事情自然發生,老師只是搭一座橋,是學生们自己走過去,並且在橋另一邊投下更多的努力,這使得老師的角色被重新定義,學習也找到另一種出路。
從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之後,這一路走來,無論是學生,特別是我自己,彷彿開啟另一個人生,本來以為人生就是教書,研究,論文,寒暑假,但總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參與之後,加深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尤其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更是給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這種接觸必然只是短暫且不深刻的,有社工就服員的專業作為後盾,她們願意付出的心作為明燈,讓我和學生們在這條路上勇敢而無懼,更因此看到人生新的可能和意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