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30, 2007

社會網路的關鍵要素

(延續上次Homework的主題)

無論你是否察覺,還是喜不喜歡,我們都屬於社會網路的ㄧ份子。最近我的高中25年同學會就要在台中舉行,當時那些好友们,曾經都是我所屬於社會網路,密集互動的ㄧ群,只是這個網路後來疏於聯繫,慢慢日久而淡薄,大學時代的好友取代而成主要的社會網路,ㄧ直到後來又被取代。

由於Web2.0網路概念受到矚目,在網際網路上研究社會網路也漸受重視。此時社會網路的網路變成具有雙重意義,ㄧ是人際互動的關係網路,二是透過網際網路維持聯繫的電子網路。這兩種網路同時作用,會產生麼效應,的確令人好奇。Myspace, facebook , Second Life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無論是網路或實際世界,有些社會網路會成長茁壯,有些則否。是否存在一個自願性的共同目標是非常關鍵的,大部分的小學中學大學同學會隨著時間淡忘,因為雖然當時大家也有ㄧ個共同目標,簡化來說就是升學吧,但是這並不是自願性的,大家被分配到一個學校,時間到了,驪歌催促大家離開這個學校,人際網路興起也隨後淡出在這個時間的長河裡。

當然,有些知己好友就不ㄧ樣了,像是中原登山社就是一個好例子,我曾忝為社團老師三年,記得第一次舉辦新生攀登南華山2850公尺,心想這會不會有危險啊,畢竟這些新生以前可能只爬過八卦山或虎頭山,上山五天四夜攀登如此不算低且天氣詭譎多變的高山絕對是一項挑戰。還好,十幾名老山胞们向公司請假,加入這次活動,他們多有中級甚至高級登山嚮導的資格,愛山如癡,也非常照顧小學弟妹,再加上高年級與研究生不少登山經驗豐富的社員,其中也不乏中級甚至高級登山嚮導的資格,整支隊伍超過百人上山,高興出門平安回家。

這個社會網路為什麼歷久不散,因為有自願性的共同目標在維繫著這個網路。缺乏這種關鍵特質的社會網路,大概不易生存。依據六度分離理論,任何兩人的關係距離不超過6(神奇數字),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勞煩自己去加入只為連結而連結的社會網路。

Why som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work and others don't — Or: the case for object-centered socialit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