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和陽光基金會的社福界老前輩談非營利組織的未來,隨著社會發展M型化,這幾年NGO募款變得困難,2008金融海嘯那年全台灣捐款降了七成,未來能夠捐款的大眾將會持續變少,捐款金額也會日益下降。因此,NGO一方面可能要去思考如何直接和大企業合作,喜憨兒和天使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另一方面,NGO可能要思考如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你我只要活著就會和NGO發生關係, 因為民眾其實要過得很辛苦, 如何讓NGO不需依賴民眾額外捐出的善款,陽光洗車中心,心路加油站/乾洗店就是很好的實例,打破NGO是接受社會服務的概念,NGO也可以回過來在日常生活中服務大眾,並賴以為生,可以說是走向社會企業的樣態吧。
其實那位前輩跟我都理解鎮中小型社福機構也面臨類似"中小企業"的困境。當時我們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看不到政府會發生多大作用,一來政府財力每況愈下,自身難保,而台灣非營利組織有13萬家,僧多米少,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不太可能得到政府實質有效的幫助,正如台灣120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幾乎從來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缺點是很多中小企業陣亡,好處是存活下來的都練就一身功力。一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燒完,熱情燒完,於是開始自我調整,學習跟政府用一樣的語言,慢慢變得每天擔心不一定是個案,而是下個政府方案補助能否拿到,否則職工人員要走,個案也會變少。另一方面,哪些依舊懷著理想,小而美的機構,雖有優異的職工,熱情的志工,但目前還是多需要政府補助,否則因為庇護工場營利艱困,常常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這樣的機構還是少數。所以長期來說,靠政府不是長久之計,民眾的想法要改變,願意去使用非營利組織的生活服務(加油,乾洗,餐飲...),在生活中支持非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也必須提升,我夢想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的咖啡廳做得比星巴克還好,還更有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