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24, 2013

從電子系的營養學分談起

數位包容與實踐這門課又將近學期尾聲了,幾位同學在課堂分享時,不約而同提到當初選這門課只是衝著營養學分來的,一學期下來經過余宛如小姐講解咖啡與公平貿易,主婦聯盟講師探討環境賀爾蒙,綠盟巫宗霖論述核能與科技倫理,一對年輕夫妻分享創立繭裹子實現社會企業的夢想,維鈞專員回顧進入遊民世界兩年的經驗,加上每位同學至少兩次超過八小時的服務學習活動,無論是到木匠的家教七十歲老先生用電腦,或是每週到榮總帶領穿著睡衣的精神病患做體感復健遊戲,同學們總算體會到這門課其實不是電子系的營養學分,而是滋潤生命的學分。
原來上這門課需要的不是用腦,而是用心。 這樣的上課方式始於2010秋天,那時我膽管阻塞,穿刺手術造成經常性的全身感染,隨時可能會失去生命。因為重病,頭腦經常是不清醒的,體力是耗弱的,我只能用隨時都是我最後一次上課的心情準備這門課,要是能對學生產生了一點影響,那我就心滿意足了。還好上天沒有讓我失望,我看到有些同學歷經改變,但我不敢居功,因為我觀察到這門課最關鍵的兩道催化劑,才是真正促成我一直想看到的改變。首先,我一直很感謝這些講員給學生的啟發,因為現今大學生多很聰明,可惜缺少生命典範,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儘管這麼聰明,生活不缺物質,人生卻沒有方向,除了父母的期待不知為何而活,於是大學生活逐漸變得渾渾噩噩。課堂出現這些真正用心生活,認真實踐生命意義的第一線工作者,來到中原大學述說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講員們跟學生不談教育,直接面對生命,帶給同學們清醒強有力的訊息,有些學生因而看到前方照亮的方向。
 第二道催化劑是在場域中與生命相遇,同學們結伴外出服務他人,其實是別人用缺陷的生命為我們展演,無意中引發同學想像生命完滿的可能,認真生活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幾位同學都提到過去在高中社團的服務經驗,而場域服務再度喚起同學們第一次為他人服務時內心的感動,年輕的熱情其實在心中不曾遠去。當一個人意識到有責任去實踐此生,反映在課堂上的是,上課逐漸不再哪麼吵鬧,滑手機的人變少了,我看到越來越多專注的眼神,聽到更真誠的分享,更從這些分享看到同學們的成長。當然,成長最多的,也許是我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