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5, 2011

 報名參加 12/7 張耀仁老師專題說明會

地點: 電學517 (實驗室)
時間: 7:00~8:00 pm
主題: 身心障礙者生活自理與工作提示輔具科技介紹
報名: 座位有限,事先報名者優先入場(請在下方意見區報名),歡迎電子系大三大二同學參加。

主持人
  • 陳彥儒
講者
  • 魏子崴
  • 蔡佑佶
  • 黃柏樵
  • 劉芳琳
Q&A

1. 想找張老師作專題,可是程式基礎不夠怎麼辦?
答:
建議選修系上程式語言課程,例如 Java(王佳祥老師),C++物件程式設計(劉宏煥老師),C(鄭立德老師),網路系統設計(張耀仁老師)

2. 我可以一個人單獨作專題嗎?
答:
張老師的專題團隊都是兩人一組。

3. 我如何選擇專題題目?
答:
當天每位研一簡報五分鐘之後,立即進行研一與專題生面談,自由配對 ,研一挑選未來一年的合作專題團隊 。每隊兩人,每位研究生至多招收兩隊。

4. 說明會當天我有事不能來,怎麼辦?
答:你可以請你的未來夥伴來聽取說明,回去轉述。或是你可以另外找時間到電學517與研究生自由交談。

5. 想跟老師作專題,還需要注意什麼?
答:可以參看老師寫的專題生園地

星期日, 11月 13, 2011

行動參與 跟非營利組織學習

五年前偶然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這一路走來,無論是學生,特別是我自己,彷彿開啟另一個人生,本來以為人生就是教書,研究,論文,寒暑假,但總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參與之後,加深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尤其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更是給我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這種接觸必然只是短暫且不深刻的,有社工就服員的專業作為後盾,她們願意付出的心作為明燈,讓我和學生們在這條路上勇敢而無懼,更因此看到人生新的可能和意義。開授這門課,讓更多同學有機會跟老師一樣,從助人中得到真正的快樂,生命中每天充滿熱情。

感謝就服員們帶領中原這群學生走入生活場域,在歡樂的氣氛中貼近身心障礙者與大眾交織的世界。因為我們深信,無論身心是否障礙,都享有同等的尊嚴,我們也深信,唯有每個生命都能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你們像一座橋,透過真實的行動參與,協助學生跨越疏離,讓他們有機會體認校園外的世界,提供心靈必要的養分,讓年輕的生命得以真正成長。

星期日, 10月 16, 2011

波特小姐

我太太是兒童繪本愛好者,耳濡目染之下,我自然也知道碧雅翠絲·波特(1866~1943)就是彼得兔的作者。兩年前,我看了"波特小姐"這部電影,讓我驚訝的是碧雅翠絲用她創作繪本的所得,畢生在英國蘇格蘭湖區(Lake District) 陸續購置了4000英畝土地,使湖區免於商業開發,碧雅翠絲並以土地信託方式,無私的將湖區贈送給全體英國人民,這塊土地後來成為英國湖區國家公園,生態和美景受到永世的保護。土地信託這樣先進的概念,居然早在國家公園思潮興起之前,不得不由衷佩服這位波特小姐。

實驗室兩位研究生下週將啟程前往蘇格蘭發表論文,無論旅程是否會經過湖區,我想到提筆跟各位分享這位波特小姐的故事。


星期五, 9月 02, 2011

三度拜訪風信子



第三次訪問風信子協會,對我來說,風信子像一個聖地,每次來都是帶著虔誠的心。在這裡,我的心得到釋放,找回踏入輔具研究的初衷。

大家參訪整個農場
接近土地,認識有機栽種方式和各類蔬菜
小許也分享風信子服務理念
以及精神障礙夥伴們與工作人員的互動點滴...付出是快樂 也是負擔 會疲憊 也會再次充電完成

真是感謝淑芳來回與小許執行長確認會晤行程,又慷慨贊助一桌
瑞華協助預定美味又實惠的中餐與輕鬆的用餐環境
三位辛苦的開車人英哲,銘佑,與小雨 (那樣的山路車子沒刮傷真是高竿啊)
每位夥伴們熱情的參與,真是一趟豐盛的心靈之旅!



星期四, 9月 01, 2011

服務學習 箇中三昧

服務學習是從專業出發,思考如何以公民參與進入場域,營造更為貼近人群的情境,透過服務進而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從做中獲得專業成長與服務倫理。

我想提供三點心得,闡述服務學習的內涵。

1. 老師帶領
老師參與是服務學習成功的要素,如果不只學生進入場域,老師也能從幕後指導走進服務現場,那麼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故事,遇到更多的感動。服務學習是學習策略,學習需要引導,如果老師能與學生一起進入現場,社區就會是教具,社會就會是教室,被服務的對象也會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2. 誰需要服務
被服務的對象真正需要什麼? 課程內容能夠解決他們的真實問題嗎? 還是我們已經預設科技立場,是我們在社區創造問題? 隨時檢視自己,確認是我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了讓我們"服務",到處張羅號召,到頭來其實是他們服務了我們。
心得分享: 為精障服務 或接受精障服務

3. 氣味與樂趣
服務學習不是物理現象,它是化學變化。服務學習與其說是用教的,不如說是用薰陶的。建議老師多重視營造服務學習的氛圍,散發服務學習的味道,週遭的人無論直接或間接參與服務學習,都可以感受到有些事不一樣了。老師的特質很重要,老師不斷藉由反思而成長很關鍵,保持樂趣是持續做下去的動力來源。
心得分享: 服務學習是一種味道

星期三, 8月 24, 2011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


生命力新聞: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記者張仟又/桃園報導】由中原大學電子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耀仁 ... 張耀仁在五年前獲得國科會計畫委託,進行助人科技研究工作,

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 ... 舉個例子來說,當在與精障者相處的過程中,如何與他們溝通就是一門 ...



星期一, 8月 15, 2011

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或接受他們服務

閱讀王增勇老師的文章,他提到1965年美國通過老人福利法(
Older American’s Act),被譽為老人福利的里程碑,十四年後美國社會學者Carol Estes(Estes, 1979)發表「老化集團」(Aging Enterprise)一書,抨擊老人福利法實施後,已然形成一個以老人為生的龐大集團,以專業、學術研究、與服務提供業者三者交互建構而成的利益共生體,成為老人福利法下最大的受益者,而這個集團口口宣稱矢志服務的老人則淪為「被管理與噤聲的對象」

我們實驗室從事精障科技研究超過五年,不少學生因而畢業甚至出國獲獎,有的學生研一就發表了論文,等著畢業,有的專題生因而甄試國立研究所或本校成功,老師本身也因從事研究升等。這些其實都很好,不過別忘了我們的初衷是為精障者服務,讓他們有機會因我們提出的科技,提升生活品質,重拾工作機會,找回生命尊嚴。從上述美國的例子,我們必須小心身為學術研究者可能變成既得利益者,表面上從事精障研究,從而提出畢業論文,試問內心是否真正願意貼近精障者,用心解決他們的問題? 到底是為精障服務,還是精障在服務,值得每位同學時時深切反思。

最近我很高興看到有同學不問論文題目,也不在乎做的已是發表過的科技,自發專注協助精障者/特教學生在場域如何活用這些科技,協助服務者與精障者/特教學生排除遭遇的技術困難,這樣的精神,是我們實驗室最珍貴的。


星期五, 8月 12, 2011

人生的動詞是 play

上個月與家人到南部出遊,入住一家旅館,大廳正好擺著一架鋼琴,想起以前在美國和歐洲的日子,很多旅館都會在迎賓大廳擺著一架鋼琴,有些旅人會隨興上去彈奏,整個空間驟然響起樂音,竟能如微風般撫平旅途中疲憊的心情。

我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吳伯厚先生,常常提醒我們,音樂的動詞是 play,也就是"玩",不是"吹"(雙簧管)也不是"拉"(大提琴)。那種像"玩"一般的自在,隨興的元素,常常是再現前人音樂創作時不可或缺的。我很少到國家劇院聽古典音樂,除了不敢恭維那些拍得只有天上有的沙龍照,也不太想浸潤在那種用盡力氣揣摩的音符。在美國留學居住那幾年時間,有時參加友人的聚會,主人的小女孩會彈奏家中的舊鋼琴以娛賓客,歡歡喜喜的輕彈,有點漫不經心的自在,偶而彈酸(sour)幾個音也無須重來,頓時客廳氛圍變得不一樣,心情放鬆了,賓主間的拘束也打開了,這是正襟危坐在音樂廳裡面也無法得到的享受。

昨天剛從慢味優閒的台東回來,到了松山一下飛機,馬上是另一個世界,捷運,高鐵,四周是精心穿著的人們,對照著我的草帽,短褲,和腳上的園丁膠鞋。競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想到當今的孩子要考上建中北一女,基測只能錯一兩題,甚麼時候才能夠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們,讓他們不只看到小心翼翼不出錯的神奇,也能體驗屢敗屢戰的勇氣,知道其實只要不放棄,錯有什麼關係。這時,心裡面又回憶起多年以前去作客主人家中的小女孩正在 play 鋼琴,不只她很幸福,我們也很幸福。

星期六, 7月 16, 2011

內有家犬 小心慢行



長大過程身邊都有狗,八年前不到一歲的妹妹,中止流浪來到這裡,成為家庭的一員,一路伴隨孩子成長,陪伴內人營造社區,幾次半夜中吠走竊賊,無數次安撫家中成員的心,有了母親,家就是避風港,加上了狗,家變成堡壘。

最近家狗因為吠了鄰居的親人,惹了一些事端。有人說狗有潛藏的野性,是不可測的動物。我們家的狗,長期觀察下來,其實深俱理性,行為也極合乎邏輯。例如,她不吠鄰居,因為經常進出,面孔熟了。她每天看到郵差必吠,原因有三,郵差從不試圖與狗建立關係,每天騎著一隻鐵獸(機車)入侵門前,未經許可用手觸摸家物(信箱),狗吠郵差,原因在此。後來,內人跟郵差閒聊,他有興趣與家狗和好,開始嘗試與狗建立關係,改用親切的聲音呼喊狗名,幾天下來,狗也成了朋友。

又有一次,一位鄰居罕見的老母來子女家中暫住,提著衣籃幫忙晒衣,家狗立即上前緊迫盯人,直吠不已,一時嚇到了老人家,只好出面賠不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狗看到一個陌生人,從鄰居家中取走物品,二話不說向外離去,難道不該出聲阻止,忠狗好心沒好報,再添一樁。

每天與狗一同散步,很多路人見其可愛,都想伸手去摸,常遭家狗喝止,路人百思不得其解,狗不都是友善的嗎? 以家狗來說,你又沒報上名來(伸出手掌心,散發體味作敵我識別),又沒打招呼(妹妹好久不見!),就要伸手觸摸重要安全部位(頭部),家狗當然要立刻進入防衛模式,此乃邏輯必然性。

狗沒有面具,沒有偽善,心情外露,只要看耳是順服或警戒,尾巴搖擺或僵直,就可以判斷其是否友善。但狗也會欺負弱小,一旦人開始恐懼,化學氣味飄入空中,馬上會被狗靈敏的鼻子嗅出,下場可能不妙。總之,儘管人類生活越加都市化,狗依然普遍存在,牠被馴服的野性,提醒了我們亟欲掩蓋的野性,牠的忠純,可以喚起我們內在的良善,學習如何與天下的狗共處,就可以避免與狗交惡,隨處享受這種動物的天真與善美,增添生活的趣味,提昇生命的價值。

好人不會寂寞

就服員其實你像先知,像過去每一位先知,路途上沒有其他人的腳步聲,只有孤獨而行,勇敢追隨心中的鼓聲,屢次跌倒,屢次前進。

我很高興在人生路途上巧遇你們就服員,這也是一個『長出來的意外』,投入身心障礙科技研究以後,我也開始不時感到孤獨,就像今天批閱的研究論文,本應是極為熟悉的領域,讀來卻覺得陌生不再相識。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要質問,這些只存在象牙塔中,沒有人味的研究,意義在哪裡。

相信你的周圍,也有走得比較平順,比較不另類的人,但我相信,她們並不真正令人稱羨,因為你知道你的路雖孤單,但並非錯誤,你應該感到眾人皆醉,而你獨醒的驕傲,一種不需謙虛的驕傲。我個人相信,這也本該是社會的驕傲,台灣的共同資產。如果這個社會沒有像王增勇老師的良知,沒有像你們這群就服員的堅持,這個社會有何價值?

感謝就服員,你們不是用口才,不是用文字論述,而是用一步一步極其平凡的實踐,穿插一幕一幕極不平凡的美夢,這是我們欠缺不足,需要跟你學習的。我們師生從中經歷你的築夢踏實,跟著雀躍,也跟著顫抖,逐漸從感動而至覺醒。現在我們雖然漸漸不乏外界的榮耀肯定,但是內心的踏實與生命的開啟才是我們真正的喜悅源頭。學生幾天前接受校園記者訪問,提到如果不是大學時期參與這段精障科技研究,就不會像現在做研究這麼有意義,生活這麼開心無憂。

謝謝你用生命寫下歷史,像先知以明鏡照亮前方。如果沒有這段共同經驗,就沒有後來的徹悟,就算往後一帆風順,人生將何其庸碌。

離開體制以後,我們共同看到你的海闊天空,你的舞台更大了,你的影響力更遠了,我們為你七個月以前所做的決定喝采,也要給你拍手,加油,稱讚你的勇敢與堅持。

好人不會寂寞,好運會在需要時降臨。你的美夢,我們共同的希望。

星期一, 7月 04, 2011

用Pad看 TED

我對Pad沒有什麼需求,因為我是重度鍵盤使用者。觸控雖可以帶來全新的使用者體驗,讓人驚歎,但是對我來說,平板電腦生產力就是不夠,而且不想帶著一個這麼"巨大的"東西到處跑,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摔碎或遭竊。

如果Pad對我還有點吸引力的話,那就是用來看Youtube,特別是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 這些講者無論談創意,聊科技,看全球,都相當有獨特性,是我最喜歡看的網站。因為沒有Pad, 總是在電腦前觀看TED,要是有Pad 或許會方便多了,不過想想,每天在電腦桌前工作已經這麼長了,離開電腦,無論帶狗散步,種菜拔草,都變成一種享受,似乎也沒必要再掏出Pad,繼續與"電腦"共舞。

言歸正傳,已經買了Pad的人,極力推薦用Pad看 TED

ps: 很多TED演講都有中文字幕,有些新的可能沒有,不過順便練習英文也不錯。

張老師的碎碎念: 如何以英語正確指稱身心障礙者

身權會英文全稱~
Taiwan Association for the Employment Rights of the Disabled

當時我有些覺得不妥,不過後來請一位外國朋友看過,認為妥適,我就沒有堅持下去。

這次因為期刊論文發表,兩位國外特教學者特別指出,在當今世界潮流,已經不再使用the disabled(被動式),而應該使用第一人稱people who have disabilities 或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我引述其中一位學者的評論
please do not use the words, "the disabled"? current convention demands person-first language such as "people who have disabilities."

使用the disabled 並非文法錯誤,而是反應了身心障礙研究的當代思維,因為被動語句隱含一個主詞,例如the oppressed (受壓迫者)一詞,隱含壓迫者的存在,那麼the disabled(被去能者)到底隱含"誰"做了"去能"這件事? 父母,上天,基因,機率? 總之皆不甚洽當。

正如過去 mental retardation (智障) 一詞並無不妥,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這個知名學術團體也不得不更名,採用較無爭議性的用詞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DD) 智能與發展障礙。

碎碎念結束。

衍伸閱讀
指稱身心障礙者
張老師的碎碎念: 我們如何專業地稱呼身心障礙者

星期日, 7月 03, 2011

我台大電機同學現在做甚麼

大部分的父母老師都希望孩子學生念國立大學,最好考上前幾志願,研究所也要國立的,證明沒比別人差。但這真的有比較好嗎? 好多少?
再多的光環,也經不起時光的摧殘磨滅。1982當年以第一志願考進台大電機的甲組前100人,曾經和我同窗四年,現在跟一般人沒甚麼兩樣,在公司當業務,在台灣擔任公司主管或工程師,在公私立大學教書,開補習班,做投顧,在家待業,開會計事務所,在美國微軟擔任研發工程師,公司倒了正在找新工作...。其實跟我在中原二十多年來教過的學生畢業後的表現並沒有甚麼不同。
西方人常說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直譯: 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直到他們知道你有多麼在乎。) 一針見血,值得深思。
本系倫理學兼任教師李素楨教授提到超義務行為,那種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責任的人,或許不易做到。一般來說,被社會尊敬的人,不是學問好,學歷高,面貌姣好,或是財富滿貫的人,而是能服務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

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過去我在業界時,每三年至少做一次稱做 building a winning team
(建立一個成功的團隊)的訓練,做法是聘請國內頂尖人力顧問公司總經理,公司高階主管們找個放鬆的地方,週末齊聚一堂,一日訓練費用雖高達十萬(打折後七萬),不過大家都覺得很值得。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雖同處一家公司,對公司願景看法卻人人不同,對共通議題的優先次序更是大異其趣,我們還真懷疑大家真的是同一家公司的嗎?透過開放式討論,成員選擇最自在的方式在團體中表達意見,再次對焦,再一次凝聚,團隊體認到內部彼此信任的重要性,那種感覺,現在還依然記得。

星期五, 7月 01, 2011

歸我們的就用心珍愛它

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不習慣說再見,因為才剛說完再見,兩小時後email就來了,到底是再見了沒? 校園每天見面的人,有些卻無從往來,比驚鴻一瞥的陌生人更陌生。再見的界線好像亂掉了。

自從病後初癒,覺得人生離死別多麼自然就發生,只是人善自多情罷了。珍惜當下的親人朋友,就好像明天他們就要離別,就好像自己也要離去。不歸我們的就把它放下,歸我們的就用心珍愛它。

星期二, 6月 28, 2011

服務學習是一種味道


(攝於黑手那卡西就這麼辦演唱會)

這幾年有個感受,服務學習要成功,讓學生打從心裡投入,最重要的不是服務模式,不是課程設計,而是老師本身。老師以身作則,本身散發著服務學習味,學生才會感動。當今學術體制錯綜複雜,師生關係快速變遷,服務學習好像一隻領頭羊,帶我們回到柏拉圖的時代,學子嚮往的是老師的人格與風采,更勝於老師的學識淵博。

星期日, 5月 08, 2011

是需要 還是慾望

我有一位學生,家境小康,他自從9年前買了第一支手機以後,就沒有再換過,目前手機已經斑駁不堪,膠帶纏了又纏,問他為什麼不想換支新的,他說功能跟新的一樣可靠,不需要新的。

兒子去全人中學後,給他買了一隻手機,上山攀爬下海衝浪,整個烤漆掉光了,表面像月球,還泡水過七八次,可是到目前為止依然性能奇佳,他反而把這是老手機當成夥計,每次帶著上山下海,不捨丟棄。

其實,我教過的學生當中有三位目前在手機大廠擔任工程師,他們給我的建議是手機功能越少越好,最好連照相功能都不要,因為所有講電話之外的功能,不管是聽音樂,拍照攝影,上網或下載,都會影響手機接通與音質,而且更耗電,難怪一支上萬元的手機接通品質還比不過2000元的陽春手機,待機時間也不如。

iPad,小筆電,其實都是玩具,只因筆電市場飽和了,廠商挖空心思想出的新花樣,但是中看不中用,買過用後的人不少已經後悔,私下抱怨但不肯公開承認。現代人的心靈大多空虛,以追逐明日的流行虛榮來療癒今日的夢幻泡影,一場空去換另一場空,無盡的流轉。

其實,人間最美的東西,都是原始且免費的(出自梭羅,All good things are wild, and free.)。春天撲鼻的桂花香,樹林裡的松鼠飛奔,初夏穿過屋簷的陽光,私家菜園長出的歐洲萵苣,偶爾被火車聲劃過的寧靜,遠遠勝過五星級泳池度假村,十萬元的歐洲走馬看花。

繼續閱讀
生活享受與核電的省思 胡寶林(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